1 / 3
文档名称:

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doc

上传人:q1188830 2019/12/2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作者:赵红,彭敬红,刘跃,曹锋,程多智【关键词】 小儿;血标本;凝血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基本内容之一。临床上采集小儿血常规标本,常发生肉眼不易察觉的血凝块或血标本凝固,使得检验结果不准确需重新抽血,这不仅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且给患儿造成再次抽血的痛苦。通过对本院一年来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调查分析,现将影响因素及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2007年1~12月期间检测血常规的患儿1132人,其中,新生儿242人,1~3岁患儿364人,3~7岁患儿526人。    方法   使用真空采血管(含EDTAK2)采集小儿血常规标本,常规消毒皮肤,找准血管,刺入针头,见回血后,另一端插入已备好的采血管,采血完毕,拔出针头,采用大面积按压法按压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将血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即可。    结果   发生标本凝血32份,其中新生儿20份,%;1~3岁8份,占25%;3~7岁4份,%。   2 讨论    凝血因素    患儿本身因素:⑴由于小儿静脉暴露不充分,且肥胖患儿较多,操作时找不到理想的血管,而导致抽血过程不顺利或针尖刺到血管后回血少许,再次刺入血管抽出,致使血液在注射器中已部分凝固;⑵新生儿采集血常规标本时最容易发生凝血,这是因为胎儿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较高,血液粘稠度高,加之刚出生1~2d摄入少和不显性失水,血液浓缩,故血标本容易凝集而发生凝固[1];⑶3岁以下小儿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血管细小,静脉压力不足,使采血时间延长,导致凝血。                                采血器具不合格:⑴漏气、负压不够使血流缓慢,靠挤压穿刺部位上方使血液间断地被挤入采血管内,采血时间延长,造成凝血;⑵真空采血管内抗凝剂剂量不足,血标本与抗凝剂未完全混匀,未能起到抗凝作用。    护士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⑴同次多管采血时注入顺序不正确或动作太慢,造成血液在空针里已经凝固;⑵血液注入试管后未立即轻轻摇匀或摇匀时间不够,血标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⑶注入的血量不准:血量过多使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可能性增加[2],血量过少,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白细胞形态和体积的改变而影响检验结果[3];⑷血标本采好后未及时送检;⑸采用输液前采血,因一次性头皮针较细(),且针后连接长约10cm的硅胶管,血路过长容易引起凝血。    对策    合理选择血管:应选择粗直且有弹性的静脉。3岁以上患儿选择肘静脉或大隐静脉,肥胖患儿和3岁以下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可选择股静脉或颈外静脉采血。    选择合适的采血时机:对于血液粘稠度高的新生儿,可推迟到第2天抽血检查,因此时经过补液处理后血液相对被稀释,不易发生凝血。但对病情较重或高度怀疑败血症或其他严重感染,为尽快明确诊断必须急查时可选用股静脉采血,且抽血速度和注入试管的速度要快,并立即摇匀。    血标本抗凝剂充分混匀:血采好后应立即取下针头,尽快注入抗凝剂并立即将该管放入双手掌来回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