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节能减排路径.docx

格式:docx   大小:56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节能减排路径.docx

上传人:buhuixin1314 2019/12/22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节能减排路径.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节能减排路径一、引言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的能源需求缺口,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不断增长危机我国能源安全。2015年原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到达60%和33%,甚至超过了能源安全警戒线。因此,提高效率、节约用能,将是我国应对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约束最为迫切且重要的战略途径之一。国务院颁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强调要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并指出关键途径在于转变能源消费理念,强化需求管理和生活节能。我国的能源消费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即居民、企业、公共机构。基于我国2008年颁布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定义,本文所指的公共机构是“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不同能源消费主体的用能行为、影响因素等存在极大差异,了解并利用这些特点,对于制定恰当的激励政策、顺利推进能源消费变革意义重大。二、我国企业、居民与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费特点企业、居民与公共机构三类主体共同构成了我国的能源消?M市场,各部分的能源消费特点共同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的总体特征。企业是最大的能耗部门,2015年我国企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为43亿吨标准煤,并以超过10%的平均速度增长。工业企业能耗一直占据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近7成。同时,高耗能行业占工业能耗的80%左右,2000年以来六大高耗能行业(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和石化)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稳定在70%左右。过去二十年间,中国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不大:煤炭的比重一直在70%左右,石油的比重在20%上下,天然气和电力的比重虽明显增加但占比依然很小。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碳化石能源依赖性过大,不利于环境保护。居民生活用能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排第二位,并且消耗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增长。2015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5亿吨标准煤,%,%。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的特点,居民的能源消费也呈现出差异性:一是表现在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量的差异,农村居民用能量整体水平低于城镇居民,但其增长态势却呈现出明显的加快的倾向。二是表现在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基本转向了“以清洁能源为主,煤炭为辅”的格局,而农村居民仍以秸秆、薪柴、沼气等生物质能、煤炭为主。大量的事实证明,家庭节能降耗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研究表明以上海市为例,通过节能家电替代,年节电量将相当于一台40万千瓦发电机组一年的发电量。公共机构也是重要的能耗主体。据《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统计,,,%。据北京市对全市48家政府机构的问卷调查显示,政府机关的人均年用电量为居民的4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时相当于居民的19倍。我国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在日常运行消耗的能量已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0%左右,其建筑单位面积耗能量是居民住宅的10倍~20倍。总体而言,公共机构节能仍有巨大潜力。三、不同主体的能源消费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 。企业的能源消费属于一种生产投入行为,目的是实现生产从而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决策基本上是基于自身发展和竞争力的考虑,而能源作为一种投入要素,是企业的成本。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企业的能耗整体较高,针对我国企业的节能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集中于高能耗企业。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包括对节能减排认知不足、节能减排遭遇财力掣肘等内在因素,还受到诸如监管力量薄弱、基础工作滞后、能源价格和环保处置费用偏低、政策扶持不足、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数据统计等相关支撑调节薄弱等。总体而言,影响我国企业节能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1)经济效益。在企业决策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如果能源价格水平偏低,企业用于节能增效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不如用于其它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多,企业在进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原材料选取时,也就不会把改善能源成本放在重要位置考虑(邹艳芬,2014)。不少针对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经济效益是影响企业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通过对120家工业企业的抽样调查,在企业节能减排的态度上,其中79家认为节能减排目标的设定对企业有负面的影响,认为节能减排有利于长期发展的企业只有18家,其余认为影响中性(邢璐、石磊、Hussain&Athar,2010)。(2)体制机制因素。某些地区热衷发展高耗能产业,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供求关系和外部成本等没有在价格上得到真实反映。能源价格的不合理,在某种程度上还鼓励了能源浪费的行为。能源节约意识欠缺,技术和管理经验欠缺,融资困难或资金缺乏,有限的政策框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