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投入产出分析衡关系。投入产出分析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研究各部门间这种平衡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可以自动地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引入投入产出分析之后,以分工与协作、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劳动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编辑本段投入产出分析的实现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投入产出表是由投入表与产出表交叉而成的。前者反映各种产品的价值,包括物质消耗、劳动报酬和剩余产品;后者反映各种产品的分配使用情况。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例如,产品平衡模型、价值构成模型等,用以进行经济分析、政策模拟、计划论证和经济预测。编辑本段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投入产出分析自提出以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特点是:?由封闭式发展为开启式,即由把居民消费看成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投入,把居民收入看成是劳动力的产出,并假定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发展为将中间产品作为内生变量,将投资、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或增加价值作为外生变量的模型。?由静态模型发展为动态模型,即由不考虑时间因素,将投资作为最终产品的一列,发展为将投资从方程式的右边移到左边,扩展为一个或几个矩阵,计算增加单位产值所需的投资,并将其内生化的模型。?由单一的投入产出模型发展为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即投入产出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的结合。60年代以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纷纷采用投入产出分析,随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开始采用。中国于70年代中期编制成1973年61种主要产品的投入产出表,后来又编制成1979年21个部门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1989年146种产品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26个部门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一些省、市、县、企业也都采用了这一方法。投入产出分析对国民经济运行的作用是:?为编制经济计划,特别是中长期计划提供依据;?进行结构分析;?进行经济预测;?研究重要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确定产品的价格;?研究一些专门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er投入产出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编制的。列昂惕夫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编制投入产出表,目的是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1936年他撰写的“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在《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上发表。它是世界上有关投入产出技术的第一篇论文,标志着投入产出技术的诞生。1953年列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通过这些论著,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基本原理,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这一科学理论。正是在投入产出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列昂惕夫于1973年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编辑本段投入产出表的分类按计量单位分:价值型和实物型;按表式结构分:对称型(纯部门)和U-V型(UV表法);按资料范围分: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按时间期限分,静态表和动态表;按考察领域分:产品表,固定资产表、能源表、人口表、教育表、环境污染表,等等。编辑本段投入产出表的发展投入产出技术从诞生到现在的七十多年里,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早期的投入产出模型,只是静态的投入产出模型。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发了动态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技术由静态扩展到动态。近期,随着投入产出技术与数量经济方法等经济分析方法日益融合,投入产出分析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理论界和一些高等院校的少数同志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某些高等院校还开设了投入产出技术课程。“文革”期间,此项工作几乎中断。1974年8月,为研究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需要,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的组织下,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原北京经济学院等单位联合编制了1973年全国61种产品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利用该表开展的应用工作,在制定投资计划和产品生产计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这就为包括投入产出技术在内的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创造条件。从此开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投入产出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0年,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山西省统计局编制了山西省1979年投入产出表,为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提供了经验。1982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及有关部门编制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