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建筑大师贝聿铭.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建筑大师贝聿铭.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1/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建筑大师贝聿铭.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传播中国建筑风摘要:今年92岁的贝聿铭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划时代的建筑。他的一生都在创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始终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并用自己独到的设计为许多国家留下了一道道风景。一、贝氏风格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是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美学观的影响,不管是建筑风格上还是建筑理念上,他使中国风刮遍世界。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后来,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将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贝氏作品在手法上更关注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的思维中,‘以人为本‘可能是最明显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我认为建筑设计中人的比例很重要,我总是试图在建筑设计中做好这一点。”“我认为城市如同人体,有心有肺,有肠有胃。纽约的中央公园就好比是纽约的肺,苏州园林是苏州的肺;大的马路便是城市的大肠,而小弄堂则是城市的小肠,大大小小,缺一不可。城市设计与人体是有连带关系的,只是尺度不同而已。”贝氏期望通过精致、抒情和美丽的结合来体现“人性”——这也是贝氏中国风的最主要体现。二、建筑师和外交家完美结合的产物——卢浮宫内的玻璃金字塔巴黎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世界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以馆藏“世界三宝”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闻名于世。然而到了密特朗时期,年久失修的卢浮宫早已破败不堪,偌大的展厅提供给公众使用的厕所只有两个,复杂的结构更是让游客晕头转向,它甚至被评为当时最不值得去的博物馆。改造卢浮宫迫在眉睫。1983年,密特朗钦点美籍华裔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