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凃晋文教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经验.doc

格式:doc   大小:6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凃晋文教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经验.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9/12/23 文件大小: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凃晋文教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经验.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涂晋文教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经验1中西医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认识及治疗腔隙性脑梗塞(LI)是发生于大脑深部或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灶,经吞噬细胞清除后形成腔隙,故称腔隙性脑梗塞。梗死灶直径一般<15mm,最大直径不超过20mm,主要由高血压所致的脑内细小动脉硬化引起,少数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或心源性栓子有关⑴。有关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与本病关系极为密切⑵,老年男性多见,常呈多发性,症状一般较轻,起病时很少出现明显的感觉丧失,肢体瘫痪等表现,大多数患者仅仅表现为局部肢体或面部麻木感,单侧或双侧下肢肌力轻度减退,行走不稳,口齿不清等。该病易反复发作,虽然致死率低,但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血管性痴呆,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该病的治疗方面,西医主要是根据病情使用溶栓药、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改善脑微循环药以及改善水电解质平衡药等进行常规治疗。腔隙性脑梗塞属于屮医“屮风”屮经络的范畴,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或外邪侵袭引发。目前认为其病机不外乎“风、火、痰、瘀、虚”六端,气虚是致病根源,血瘀是病邪的核心⑷;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⑷将中风分为七大证型,分别是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临床上主要以“风痰瘀阻”和“气虚血瘀”两证型多见⑸,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眼喝斜、头晕目眩、偏身麻木、舌强语睿、肢软无力、气短乏力、自汗心悸、舌暗淡苔白或腻,脉弦滑或细弱等。中医治疗以中药针剂及中药汤剂较多,而针灸、中成药及其他疗法报道较少⑴。中药针剂主要是在血塞通、葛根素、清开灵等;汤剂中补阳还五汤使用频率最高;针灸主要采用循经取穴、耳针、眼针等;中成药以益元活血丹、血府逐瘀胶囊为主;外治法主要采用中药电离子导人法。2验案分析导师涂晋文教授业医四十余载,博极医理,精勤不倦,中西汇通,学验颇丰。长期以来,涂教授在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从事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心脑病证及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面具有其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涂师扎根临床,濡染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得其丰富的临证经验。现将其治疗腔隙性脑梗塞典型验案一则分享如下,以资同道交流探讨。案例:汪某,女,56岁。初诊:2010年10月20Ho主诉:左侧面部发麻1年余。患者诉于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侧面部发麻,随后扩展至左肩、左上肢及左下肢,头部发紧,有压迫感,肢软无力,舌尖发麻,注射血塞通、灯盏花素效不显。舌暗红苔白,脉弦细。BP:140/90mmHgoMRI显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中医诊断为“屮风中经络”(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证属“气虚血瘀证”o处方:黄罠30g,当归12g,赤芍15g,生地10g,)\\<15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地龙12g,葛根12g,鸡血藤15g,天麻15g,茯苓15g,法半夏10g,僵蚕lOg,忍冬藤15g,甘草6g。7剂,Hl剂,水煎,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二诊:2010年10月27日。患者诉诸证稍有缓解,左侧面部、手、舌仍然麻木,左侧颈部疼痛,寐差。舌红苔黄厚,脉弦细。BP:130/90mmHgo处方:守上方去法半夏、忍冬藤,加羌活10g,防风10g。7剂,FI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三诊:2010年11月3日。患者诉诸证有所缓解,左侧颈部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