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炳人识字.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炳人识字.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1/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炳人识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炳人识字法”与汉语语文教育体系[日期:2011-02-15]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您正在浏览的汉语言文学论文是“炳人识字法”与汉语语文教育体系摘要:几千年的实践所造就的汉语语文教育体系,是我们无比宝贵的文化财富。“五四”以来在汉语语文教育上弃中学洋,是盲目、机械、草率的。“繁难的象形字”也有它超过拼音文字的形、音优势,古人利用韵文集中识字的做法,正是利用了汉字的形、音优势,是科学的、符合汉语实际、适合儿童学****的。“炳人识字法”是对我国传统的“集中识字”的继承和创新,在汉语语文教育上具有人们尚未意识到划时代的意义。关键词:汉语;语文教育;识字教学法;炳人识字法;集中识字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种以发明人的名字命名的全新的识字教学法——“炳人识字法”。使用这种方法能仅用一年的学****时间(每年学10个月,每天学半小时)就使儿童认识3920个汉字,达到能读书看报的程度,并且学生乐学,教师易教,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赏,一时引起轰动。“炳人识字法”的基本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点:,这一年只识字,不教阅读;,对字义很少解释,只要求儿童认字形和记读音;,识字时边念边做,并设计大量的游戏,教学自始至终在做操和游戏中进行。,而且“顶针连环”,每两句的首字又组成韵语,排列成可以检索的字盘,很方便记忆。,认写分开。笔者认为,“炳人识字法”不只是一种新的识字教学法,而且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的变革。它既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复兴,又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革新,其意义堪称语文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前人语文教育的第一步,是先用一二年的时间,集中教儿童认识二千个左右的常用字,再进入阅读和写作的学****这一阶段后人称之为“集中识字”(与目前作为识字教学法的“集中识字”不是一回事)。教材均为三字一句或四字一句的韵文,使用最广泛,至今流传的是《三字经》、《百字姓》、《千字文》三种(简称“三·百·千”)。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诵读,教师很少讲解。写与读是分开的,读的是“三·百·千”,写的却是“上大人孔乙己……”这些笔划简单的字。从清末起,这一传统的识字教育体系逐渐被抛弃,到“五四”时期已经完全被新的体系所取代。新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没有“集中识字”这一阶段,一开始就学****极简单的课文,边阅读边识字。例如胡适早年主编的一套小学语文教材,第一课就是:去,去,去,去上学。一共六个字,去掉重复的只三个。读什么字就写什么字。之后就一直沿袭这种体系,即如陶行知先生所批评的:用零碎的文字来教学语文。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汉语拼音,但只是识字的“拐棍”,初入学的儿童每课仍只认寥寥数字。然而对前人为什么要采用“集中识字”的做法,以至于整个传统的汉语语文教育体系,近一个世纪以来并未进行认真研究,只是随着民主革命的风暴,把它当作封建糟粕,扫地出门了事。前人语文教育的内容,固然封建糟粕很多,但其教育方法是否也根本错误,毫无道理呢?这是断不可轻易下结论的。例如汉字曾长期被认为是一种繁难、落后的文字,解放后我国曾提出改革汉字,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但近几十年的研究却表明,汉字能引起联想,开发智力,学汉语的儿童比学拼音文字的儿童更聪明;汉字可以二次组词,学****汉字要掌握的信息量远比拼音文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