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2/25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心理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夜场被称为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罗森塔尔效应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罗森塔尔对这种果怎样解释呢?他推测说,这有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动物和蔼友好,对待“笨”的动物粗暴而造成的。在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中,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上述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定势又作何解释呢,这需要从头说起。定势也可以说是一种心向,是指在对某一刺激发生反应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意向。比如你听别人说过,张某近来对你很不满意,那么你在遇到他时,即使他没有说一句对你不满的话,你也会体验到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如果你听别人说这个人专会挑别人说话的毛病,那么你在同他讲话时,就不如平时讲话那样流利。这就是因为事先你的脑子里存在着一种趋势,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使你的反应同平时大不一样。超限效应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