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知假买假能否索赔.doc

格式:doc   大小:72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知假买假能否索赔.doc

上传人:iris028 2019/12/25 文件大小: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知假买假能否索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知假买假能否索赔知假买假能否索赔,平安福建网-3-815:24:08来源:法制今报【字体:大中小】有这样一些消费者,明明知道是假酒却不惜花费数千元购买,几天后,拿着假酒到工商部门投诉,要求“退一赔一”。由于一些假名牌的商标,与真名牌的商标相同或者相似,不少“资”力有限的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名牌上身”的虚荣心,故意买些“假名牌”商品。近来,随着“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临近,“知假买假”是否该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庇护,引起了社会热议。“假一赔十”催生“知假买假”,市民王先生说:“如果说此前双倍赔偿的规定是替消费者解气的话,那如今的10倍赔偿简直就是‘创收’了。比如买到50元钱的过期牛肉,就可以得到500元钱的赔偿,太可观了。”他表示,以前买到有问题的食品时,自己常常因数额不大而放弃索赔,但去年新的《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只要遇到劣质食品他都会要求10倍赔偿。在私企工作的王小姐和王先生“创收”想法有所不同的是,完全因为假冒产品的便宜了。王小姐工作刚刚一年多,每月的收入有2500元左右,看着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同事,衣服鞋包全是名牌,心里十分羡慕。可是由于收入不丰,还要承担租房等费用,对那些国际知名的品牌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一次逛街时,她无意间在一家小店里看到了高仿真的“LV”、“I”手提包,卖价竟然只有一、二百元,高兴之余,她赶忙掏钱买了一款。知假买假维权“不简单”买到“假名牌”的消费者最关注的是赔偿,而“知假买假”能否得到赔偿呢,记者注意到,《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一倍。”同时去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也规定了“问题食品假一赔十”。“‘问题食品假一赔十’,企业赔偿成本会大量增加,增强了震慑作用。但是消费者要求商家进行‘10倍赔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法e网首席维权律师林丰夏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商家在维权方面故意给消费者设置了一些障碍,但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很多消费者误以为,只要是碰到了食品有问题都可以10倍赔偿。林丰夏律师专门明确指出,消费者在要求10倍赔偿之前,一定要明确两点:一是所购买的食品是否已经或是可能,会对自己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二是经营者是否存在“明知”犯错的意愿。难点就在这“明知”的概念上。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购买的食品通常数量较少、金额较小,一旦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为了一点小钱打官司,既要申请鉴定,还要主张销售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再加上律师费、诉讼费和时间精力,一般的消费者会这么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消费者付出的成本与得到的收益不能成正比,通常也就不会有上法庭主张索赔的动力,“假一赔十”条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制假售假者也不会受到应有的“震慑”。调查:近半市民购买商品知假买假虽然知假买假存在诸多争议,但在记者的一项关于“同类产品中,真货与假货您更愿意买哪种,”的随机调查中,逾四成市民购买商品时明知是假货,却愿意因价格便宜而购买。大三学生刘雪梅说:“有时候,假货比真货便宜一半甚至大半,用起来却差不多。例如一件正品阿迪达斯T恤要300多元,仿制假货才几十元,若不仔细分辨,根本看不出区别。电子产品也是如此,手机行货和水货差距几百上千元,使用中几乎没有差异。我和朋友买的都不是正品。”与购买服装类和电子类产品相比,市民购买食品却并不愿意“知假买假”。在记者随机访问的十多人中,无人表示愿意购买伪劣食品。“食品是吃到肚子里去的,这可开不得玩笑。”家庭主妇李征说,食品差价最多几元钱,要是吃坏肚子,药费就得花上几十元,严重了还要送医院,还得花几百几千元。一位质检专家说:“有的假货虽然看起来与正品差不多,但存在安全隐患。”他介绍说,假货服装可能采用不合格面料,引发皮肤病。水货手机若采用手工作坊的电池,可能爆炸伤人。贪便宜买假货而使自身受到损害,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行为。专家:食品安全需从源头抓起采访中,一位维权律师向记者道出了心声:“10倍的赔偿对制造、销售问题食品者来说的确有一定的威慑力,但食品安全不是仅靠‘知假买假’然后索赔就能制止,因为普通消费者不是专业人员,所买问题食品一般只是表象的、明眼能辨识的或过期的食品,对于规模大、潜伏期长、专业性强的行业制假,普通消费者又能奈其何。”他认为,一旦到真正爆发大规模食品安全危机,消费者所遭受的精神与身体损害已不是10倍的赔偿所能弥补的。因此食品安全需从源头抓起,生产、加工企业要严把质量关;销售企业要严把进货渠道与质量复查关;相关部门要严把监管关,当然也与老百姓的积极维权分不开。法e网首席维权律师林丰夏则表示,对于知假买假的行为,法律界本身就有争议,有的人认为,他们不是为了生活需要而购买商品;有的人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