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中关村创新平台科学城工作组2011年9月目录前言 1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1(一)发展基础 1(二)面临形势 3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7(一)指导思想 7(二)发展目标 7三、主要任务 9(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9(二)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14(三)加大力度培育高技术服务业 24四、发展路径 31(一)围绕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汇聚智力资源 31(二)围绕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配置资本资源 33(三)建设高端特色产业园,拓展创新功能空间 36(四)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产学研用合作 38(五)壮大发展龙头型企业,整合产业配套资源 41(六)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壮大中小企业力量 44(七)搭建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45五、保障措施 47(一)加强工作组织领导 47(二)用好先行先试政策 47(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48(四)盘活土地空间资源 48(五)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49(六)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49附件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产业链图 51附件二:战略性新兴产业42个细分产业促进实施方案要点 53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55二、生物产业集群 65三、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71四、航空航天产业 73五、新材料产业集群 81六、新能源产业 83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87八、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91前言中关村科学城区域是指“东至原八达岭高速和新街口外大街,北至北五环及小营西路以南,西至西三环、苏州街和万泉河快速路,南至西北二环、西外大街和紫竹园院路,以及沿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轴线形成的辐射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自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这一区域集中布局建设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和北大、人大、北航等八大院校以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一区域集中建设了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文教科研集聚区。改革开放初,中关村形成了名满全国的“电子一条街”,九十年代初1988年诞生了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2009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始终高举创新旗帜,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逐步确立了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龙头地位。高举创新旗帜,从新中国规模最大的“文教区”到改革开放催生的“电子一条街”,从国家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在紧密配合国家战略发展的历程中,确立了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全局中的龙头地位,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样本。在新的历史时期近年来,科技创新再次被时代推向战略前沿已经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按照国家对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使命要求,为进一步释放中关村科学城创新活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等对中关村科学城的部署要求,特编制《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相关精神,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要求、首都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和科学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规划布局立足但不局限于现有区域,统筹国家发展和北京建设的关系,统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的关系,统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资源隶属主体间的关系,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环节、制造环节服务环节和服务环节制造环节在不同区域布局的关系,站在全局高度进行谋划,坚持合作发展、开放发展理念,规划布局立足但不局限于现有区域。《规划》立足区域拥有的丰富科技资源,把夯实基础研究与加强前沿技术开发作为立足点,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切入点,把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型产业业态作为落脚点,,紧紧围绕“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的战略战略思想思想,力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改造升级现有老城区,把盘活利用相对稀缺的空间资源盘活利用起来,把开放共享相对封闭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起来,积极对接把密集的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推动高校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发挥对首都和国家创新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本《规划》编制工作由市经济信息化经信委会同中关村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委、市交通委、市商务委、市金融局、海淀区政府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