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式研究姓名:孙家明专业:高等教育学导师:何茂勋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年级:2007级中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高等教育将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时代。随着大学日益“从经济社会的边缘地带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关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高校的问题,而成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重大课题之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作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回应和赓续,可谓方兴未艾。对于这一问题,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高等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学质量、科研质量、社会服务质量、以及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对于课程质量的研究还是处于“寄人篱下”的境遇,没有独立出来而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发展与科学进步对高等教育的作用主要是经过专业来发生的,然而,在这一作用的过程中,课程发挥基本的功能。或者说,大学归根结底是通过课程而呼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和变革的。当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市场竞争机制的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展开,全社会都在拷问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所以如果说“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和“灵魂”,那么大学课程的质量就是保障高校立足的生命线之一。因此,大学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也必将成为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总之,大学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模式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它不仅包括如何制定出高质量的课程,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也包括如何保证高质量课程的实现,达成课程的可持续改进和发展。可以说它是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国际与国内形势出发,引出大学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模式研究的课题及其研究的意义。在借鉴与总结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大学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模式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系统介绍大学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课程编制理论、全面I质量管理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第三部分主要从理论的视角出发,来审视大学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成与模式类型。一方面力图阐明大学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背景、要素与原则、组织建构、以及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依据本文的主线,从不同国别、全质量管理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的角度总结与归纳出四种课程质量保障模式。第四部分主要从历史与实践的视角出发,在回顾我国大学课程管理与政策基础之上,反思我们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与方案,构建有我国特色的大学课程质量保障模式体系。关键词:大学课程;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模式IITheResearchontheModelofUniversityCourses’QualityAssuranceSystemPostgraduate:SunJammingInstructor::HigherEducationGrade:2007Specialty:HigherEducationTheoryandAdministrationAbstractAfter1980s,"Fromtheedgeoftheeconomyandsocietytowardsthecenter."Issuehasbeenonthequalityofhighereducationisnotjustacollegeproblem,,,manyscholarshavediscussedondifferentaspectsofqualityofhighereducation,whichdependsonthequalityofteaching,researchquality,qualityofsocialservices,-gradethesituation,thereisnoindependentandreceiveduea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