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良渚玉器形制沿革与鉴别基础.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良渚玉器形制沿革与鉴别基础.doc

上传人:df158687 2016/1/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良渚玉器形制沿革与鉴别基础.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矿物学研究显示,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是良渚玉器最主要的原料,同时蛇纹石、叶蜡石、萤石、绿松石、玛瑙等似玉美石也占有少量的份额。展品中新地里九十三号墓玉蚷和一百零八号墓玉三叉形器都为叶蜡石制品。良渚玉器尤其是软玉制品常呈现出色彩丰富的外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玉料自身矿物与结构的差异和入埋后受沁程度的深浅。种种迹象表明良渚时期已能有意识地分辨玉料,选用不同质地、色泽的玉料制琢不同的玉器器类。良渚软玉的性状虽然相当丰富和繁杂,但仍可以大致归纳出依器类而作选择的两大类。两类玉料的性状差异颇类似于后世和阗玉中的仔玉与山料。一类质地细腻,含杂质和杂色较少。未受沁时,呈半透明的淡湖绿或绿色。展品中戴墓墩出土的玉琮、龙潭港出土的玉梳背和玉锥形器等都基本保持着玉料原有的色泽。受沁后,随着玉料堆积密度的降低与显微结构的变松,造成光线的漫射,逐渐白化变成不透明的白色或黄白色,即所谓的“鸡骨白”或“象牙黄”。这类玉料多用以制琢琮、钺、璜、冠状器等器型,展览中的多数玉器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白化现象。另一类所含杂色和杂质明显多于前一类。未受沁时,呈墨绿色。受沁后,器表常呈现出由乳白色网状纹理与浓淡不一的色块形成的斑杂画面。受沁后不呈“鸡骨白”是后一类玉料最根本的特征。此类玉料主要被选用以制琢璧和良渚晚期的高节琮等一些器型。有学者认为:这种由人为因素特意造成的玉料选用上的差异体现了玉材品位的等级差异。近年来,随着小梅岭玉矿的勘探和丁沙地、塘山、杨墩等可能为制玉作坊遗址的陆续发现,再结合天目山“浮玉之山”的古称,学术界已普遍接受良渚玉料产于本地区天目山脉、宜溧山脉和茅山山脉个别山体中的观点。二《诗经》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周礼》有“追(音:堆)琢”,《说文解字》有“琢”、“冥(雕)”、“理”等与古代治玉相关的字,反映在良渚玉器制琢上,工具当然跟现代大相径庭,但选料、解料、造型(成器)、研磨、琢纹、抛光等制琢程序应大致接近。对良渚玉器制琢工艺的某些环节目前仍存有较大的争议。焦点之一是“砣”的问题。一些玉器表面留存类似等径圆的圆弧状切割痕迹,分别被读识为“以筋、弦等柔性物件作弧形运动为特征的线切割”和“砣切割”。近年来,诸多证据显示良渚治玉过程中使用了在快轮制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机械装置,其中以管钻机械最具代表性。在玉料的切割阶段,虽然不能排除使用机械装置的可能性,但尚未发现有明确使用“砣”的痕迹。仔细观察,良渚玉器上保留的弧形切割痕迹与商周时期砣切割痕迹有明显差别:良渚弧形切割痕迹呈弧形抛物线状,切割后留下的台痕较柔和,位于切割方向的内弧;而商周砣切割遗留下等径圆形状的痕迹,切割后留下的台痕多生硬,位于切割方向的外弧。由此判断良渚玉器上的绝大多数弧形切割痕迹都是线切割的杰作。线切割还被用于拉割玉镯中孔等直径较大的穿孔和透雕纹饰。展品反山十五号墓玉梳背就是运用线切割透雕技术的杰作。除线切割外,良渚玉器表面也常见到以片状硬性物件的直线运动为特征的锯切割痕迹。线切割和锯切割是良渚时期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玉料和提高效率而采用的行之有效的解玉手段。争论的焦点之二是琢刻纹饰的工具。良渚玉器的纹饰琢刻方式有浅浮雕结合阴线刻、透雕结合阴线刻和纯粹的阴线刻等。至于琢纹工具,曾有鲨鱼牙齿、燧石小刻刀和天然钻石等多种见解,虽然近来多数人已接受高硬度细石器为良渚玉器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