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分析研究综述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研究综述(广东肇庆学院教育学院,肇庆端州)摘要: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幼儿初入园时哭闹,不愿上幼儿园等。该文在阐述幼儿入园焦虑表现的基础上,对幼儿初入园焦虑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家长、教师、家园合作三方面提出幼儿入园焦虑的消除对策。关键词:幼儿;幼儿园;入园适应性;入园焦虑一、引言幼儿刚开始入园时哭闹,是家长送孩子入园的一大烦恼。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须紧密配合。家长可轮流送孩子去幼儿园,努力帮助孩子建立良性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规律。幼儿教师要爱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用他们喜欢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使之尽快克服分离焦虑,融入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园小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幼儿被家长送到幼儿园后便喊叫哭泣,拒绝入园,这种“分离焦虑”严重影响儿童情绪,甚而会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如何帮助幼儿克服对亲人的依恋情绪,的确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分离焦虑”主要是指幼儿和抚养者之间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幼儿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因为那是一个看不到亲人的地方。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个充满陌生的环境。所以如何使幼儿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不仅是父母,更是幼儿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毫无疑问,要使幼儿愿意上幼儿园,家长和教师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家长和教师应明确各自的作用[1]。二、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及入园焦虑的表现(一)幼儿与养护者分离导致的不适应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孩子会紧紧抓住养护者的手不放,边哭边喊“我要妈妈”等。对于陌生的环境,他们非常容易怯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入园焦虑的表现。这是孩子入园时普遍出现的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现象。(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和对幼儿园作息制度不习惯导致的不适应幼儿在脱离熟悉的家庭环境到幼儿园时,需要改变在入园前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系统——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就对幼儿而言是一大挑战,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适应困难。因为这部分幼儿在入园时,有的不会如厕,有的不会独立吃饭、有的不会穿脱衣服,有的需要含着奶瓶睡觉等,这就导致幼儿在幼儿园里出现打湿裤子、吃饭慢吞吞等现象的出现。这都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导致的不适应。这样的不适应若处理不好很容易在集体生活中受到其它小朋友的嘲笑,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和胆怯的心理,加重分离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最终使幼儿不愿入园。还有的幼儿在家里形成的作息制度与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不一致导致的不适应。有的孩子,晚睡晚起,别人游戏时他磕睡,别人午睡他精神十足,要玩要闹,弄的全班不安宁,因此这样的孩子也不想入园。(三)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不适应皮亚杰在提出幼儿思维发展时,提到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幼儿的这种自我中心性使他们在游戏时有着各自对游戏的理解和规则,由此常常导致幼儿在游戏时的冲突性。再加上现在的幼儿几乎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家里习惯于独享父母之爱,独享玩具、食物,进入幼儿园后却一切都要与小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