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doc

上传人:q1188830 2019/12/31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了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难题,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融资问题。本文认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中小企业信用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对此提出了通过政府、融资机构、社会、企业四重增信手段来缓解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提高其融资能力。【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增信一、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源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金融交易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的存在对金融市场投融资方式交易行为,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原因何在呢? 1、内在因素——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通常来说,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偏少,经营不稳定,倒闭率高,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同时,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生产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欠佳,融资风险偏高;另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缺少健全的信用记录,信息造假情况较严重,贷款违约率较高,又缺乏合格的资产进行抵押,造成中小企业整体信用等级偏低,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概率较高,因此,他们常常成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技术--信贷配给的对象。而且现实中,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内在发展所产生的对资金的强烈扩张欲望,加之外部制度约束软化,导致了部分企业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中更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使其整体声誉进一步受损。当然,中小企业中也不乏一些信用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投资者无法区分“好”企业和“坏”企业,况且我国目前信息获取渠道不畅,信息收集难度很大,信息搜寻成本势必会更加高昂。基于这一实现,金融机构通常采取消极的策略,将资产抵押、第三方担保等作为提供贷款的附加条件,或干脆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2、体制性因素——金融制度约束及制度供应失衡中小企业融资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体制性障碍,这种体制性障碍的存在,使得我国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金融市场中的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金融制度约束和制度缺失,而正是由于部分政策信息的扭曲以及有效制度供应不足,使市场投资者难以根据政策信息形成理性预期和正确判断,从而导致金融市场运行路径的偏离。我国金融制度约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民营资本准入的制度压抑所形成的金融市场竞争不足,缺乏活力以及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目前我国国有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仍占据垄断地位,民营资本尚未获得国民待遇,其进入金融市场还存在着较严格的市场准入壁垒。在缺乏有效竞争的市场中,国有银行自然不会将高风险等级的中小企业作为业务的重点。加之,长期以来,国家金融政策导向一直偏重于国有企业,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对国企的特殊偏好,并由此产生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排挤效应”。体制性因素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金融制度供应不足,即在我国法律法规中,有关中小企业金融法律及其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完善。其结果必然造成金融市场在有效集聚社会金融资源并向中小企业高效配置上缺乏法律依据和完整、系统的制度化安排,同时整个社会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也缺乏明确的目标。而且到目前为止,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尚未出台,中小企业能否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资本市场如何发展仍存在许多未知数。 3、外部环境因素——政府干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