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樊氏源流考略之二1樊氏源流考略之二2005。12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建立卫(侯载,可互相印证。《左传?定公四年(前506)》虽然记载最详,但属后述前事,由一次会盟对话引起。“公曰„行也。„及皋鼬,将长蔡于卫,卫侯使祝佗私于苌弘曰:„闻诸侯道路,不知信否,若闻蔡将先卫,信呼,?苌弘曰:„信,蔡叔,康叔之兄也,先卫不亦可呼,?子鱼曰:„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分康叔以大路???“为时言昔日之事。《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武王已灭商而君临天下,封国师尚父于齐国营丘(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公东行就国。”太公是文王的国师,武王称尚父,年龄当长于武王。武王克商的确切时间,是武王十一年二月甲子日。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重大成果,向世人宣布,那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也是周君临天下的元年。武王在位四年而崩(前1043年),终年九十四岁。《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载:“武王崩逝,太子诵代立,那就是成王。成王年少,加上周才刚平定天下,周公恐怕诸侯背叛,就摄理国事,主持政务。管叔、蔡叔等诸弟怀疑周公别有所图,就会同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室。周公奉了成王的命令,讨伐他们,诛杀了武庚、管叔,并放逐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立国于宋(今商丘),其余殷人一部份(殷民七族),用来封给武王的幼弟封,为卫康叔。”周公以《康诰》反复告戒卫康叔,寻找殷的贤人君子,向他们请教殷商兴盛和衰亡的原因,努力爱护殷民。“周公讨伐他们,费了三年时间才完全平定。”“周公代行政事七年,成王长大了,周公将政权交还成王。”这件事《鲁周公世家第三》谓:管叔、蔡叔于武庚等后来果然率领淮夷造反,周公东征,终于诛杀了管叔与武庚,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遗民,并将这一带土地分康叔于卫地,封微子于宋地。平定淮夷2东边的土地,共费了两年时间,才全部完成。总之,分殷民七族给康叔于卫地,发生于武王、太公望以后,其时间不晚于公元前1040年。这是夏昆吾己姓樊氏在夏、商灭亡后第三次见于史籍记载。周厉王失政,逃到彘(今山西霍州东北)的地方。召公、周公两辅相摄行政事,史称“共和”,这是公元前842年的事。共和十四年,厉王死在彘的地方,两个辅相拥立宣王即位,这是公元前827年的事。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前827-782)。“周宣王即位以后,召公、周公辅助他,修明政事,效法文、武、成、康的作风,诸侯又再以周室为宗主。十二年(前816),鲁武公来朝王。““仲山甫谏立戏“,这是关于周太王之子虞仲之十三世裔孙仲山甫为宣王卿士的最早记载。晚于分樊氏给康叔于卫地二百多年,晚于颛顼帝玄孙樊(封于昆吾)千年,这段历史事实是清楚的。在历史的长河里,樊氏的繁衍播迁,更是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不能妄猜,更不能按需分配(按历史人物出现时间地点去编排其迁移方向和路线),只能按历史事件、人物的有关记载去探索分析。以上所说的主要是樊氏的起源,当然,还有少数民族姓樊的,如南北朝前秦樊世,本为氐族豪强,佐苻健定关中有功,拜特进。这里主要是对樊迟和樊仲山甫这两支的探讨。一、关于樊氏郡望上党周平王东迁,周室衰微,始封诸侯逐渐强大,齐、晋、楚、秦先后以尊王室而号令天下。《史记》载:襄王十六年(前636年。原来,其继母惠后就想立王子带为王,所以此时她)“让同谋者引进翟人,于是翟人得以攻入周都。襄王出奔于郑,郑将王安置于汜城(今河南襄城县南一里)。王子带被拥立为王,带着被襄王罢黜的翟后一起住在温城(今河南温县境内)。十七年(前635),襄王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接纳了王而诛杀了叔带(王子带、昭叔、甘昭叔、)。襄王就赏赐晋文公玉圭、香酒、弓箭,命为侯伯(诸侯之长),并且将河内的地方赏给了3晋国。“《国语?晋语?文公出阳人》:“二年(前635)春,公以二军下,次于阳樊。右师取昭叔(王子带)于温,杀之于隰城(今河南武陟县)。左师迎王于郑。王入于成周,遂定于郏(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赐公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絺、组、攒茅之田。阳人不服,公围之,将残其民,仓葛呼曰:„君补王阙,以顺礼也。阳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君将残之,无乃非礼乎,阳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师旅,樊仲之官守焉,其非官守,则皆王之父兄甥舅也。君定其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放,敢私布于吏,唯君图之。?公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阳人。”这项记载,语意自明,但其中的南阳、阳樊、嗣典的含意须要辨明。南阳(一)古地区名(1)相当于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一带。位于泰山之南,故名。春秋属鲁,地近齐,后为齐所夺。闵公二年(前660):“高子将南阳之甲”,即此地。战国属齐,《孟子?告子下》:“遂有南阳”,即此地。(2)相当于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位于太行山之南,黄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