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诗哲与人生.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哲与人生.doc

上传人:drp539603 2019/12/3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哲与人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有人说: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者是不同的思想和观点,真的是这样吗?出世与入世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呢?是不是出世要求我们的世界观是广阔无限的,而入世则是那“厚积薄发”的一笔呢?我认为,两者并无前后和高低,是互为因果的。出世是基础,而不是目的。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一个人基本的命格,也是天地万物的宇宙世界。出世再好不用于入世,就是纸上谈兵,悬空高阁,无世俗的价值,很快就过眼如烟了。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出世这个前提做保障,入世就变得庸俗而碌碌无为了。我们不必刻意强迫让自己“出世”,对世事不闻不问。真正的出世并不是拒绝世间,而是能以不粘滞不迷乱的心的止水来照彻世间。人的心灵清澈空灵,能照见万事万物,体会生活的喜怒哀乐,那它在自然的状态之下就不可能是拒绝世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人的自然心性与外界的互通是不能割裂的,特别是心念的联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越是要逃脱烦恼,越会陷入烦恼之中。所以,一个人有觉悟和智慧,一定不会是拒绝人间烟火而生活在隔绝世界里的人。然而,入世却是需要出世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真正的入世不是指的追求功利或者顺着本能和社会本有的生活****惯做事,而是指出世的人积极创美好于世间。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直都是在迷局之内当然不能清晰明白地看世界。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知常,知常曰明。”陷世则生活在表面,没有意识到自性的独立自足,于是就不能认识自己,不能找到自己的“根”,只能随风漂移,或喜或忧都是低级的对外物外境刺激的被动反应,没有生命活力的创造性。这样是不能使自己心如止水的,也就不能清晰的看清自己周围的一切,当然就不是明白晓畅的人了,而且会时时觉得生活得很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这个怪圈,才能洞察一切,优哉游哉地浪迹与这个世界。生命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平凡的,我们总是在相似的日子里度过了生命中多彩的时光。怎样的人才能展现自我价值,创美好于世间,是我们一直都在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最好的答案没过于两个字——出世。真正的出世者心灵最空明无碍,因此真正的出世者必然是积极入世,而只有真正的出世者才能最严肃最认真最有恒心地对待自己入世的事业。因为那是他们能自觉的心自定自主的选择,是生命的辐射和外溢,而不是关注事业背后的名利。事业成功固然快乐,但不会骄傲轻浮;事业失败固然遗憾,但依旧安宁平和。翻开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自我价值定位极高而且急于入世、对成功期待很高的人,往往面临着超常的心理焦虑和紧张。伟大的诗人屈原对自己的才能品格十分自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企图“及前王之踵武”,以至于在理想信念受挫的时候无法释怀,屡屡发出怨叹与激愤,理想与现实出现不可调和的冲突,以身殉国便只好成了屈原唯一的选择。当我们为屈原的悲壮人生扼腕叹息的时候,另一位文学界的明星就映入眼帘,相似的际遇,却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结局,这个人就是——苏轼。苏轼同样也是以积极进取的入世观念定位了自己的人生,也同样政治生涯频繁失意,忧患叠加。但是,当我们读他的作品的时候,不但难以看见慷慨激昂的愤懑之词,甚至连对天人的怨尤都很少发现,其原因正在于他特有的入世方式。苏轼是以“无为”而求“有为”,以出世的态度去做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