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系统阐释了“性灵说”的诗歌理论。从创作主体出发提出了真情论、个性论和诗才论三个要素。他认为诗歌创作的根本就是表现性情,诗人之情不但要真,还要有个性,同时还必须具备表现性灵的诗才,能自然有如“天籁”地描写出富于生气的形象,以生动地抒写性灵。关键词:袁枚性灵说真情个性诗才袁枚,,人称随园先生,钱塘(浙江省杭县)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殁于嘉庆二年(1797),终年82岁,他一生经历了康、雍、乾、嘉四朝,在乾嘉诗坛驰骋近五十个春秋,是清代中叶最富有个性和才情的文学家,诗居“乾嘉三大家”之首,他和他的“性灵说”风靡一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袁枚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他做古文不归附桐城派,他讲考据不附和吴派和皖派,因此,他作诗更不喜欢集于沈归愚的旗帜下。他处处在表现自己,他有他自己一贯的思想。因此,他不讲理学,不讲佛学,以及不信任何阴阳术数,他要成他自己的家数,所以不为传统思想所束缚,所以不随时风众势转移[1](P530)。袁枚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建立了他的性灵说。袁枚“性灵说”的诗歌理论从创作主体出发提出了真情论、个性论和诗才论三个要素,认为诗歌创作的根本就是表现性情,诗人之情不但要真,还要有个性,同时还必须具备表现性灵的诗才,能自然有如“天籁”地描写出富于生气的形象,以生动地抒写性灵。真情论袁枚认为,真情是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他在《答曾南邨论诗》中曰:“提笔先须问性情”,明确地把“性情”置于诗人创作之“先”的首要条件的地位:有性情方可挥毫,无性情则请搁笔[2](P64)。袁枚特别强调性情,这与晚明以来推崇真情有很大关系。明末李贽就曾提出“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袁枚倡导“赤子之心”,而世上也只有刚出生的婴儿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刚出生的婴儿犹如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他的情感是天真的、纯洁的,是世上最真实的情感。袁枚就是用这种真心实情来反对虚情假意。他认为用真情抒写文章,才有好的作品产生。他在《言诗》中曰“情至不能已,氤氲化作诗。屈原初放日,蔡女未归时。得句鬼神泣,苦吟天地知。此中难索解,解者即吾师。”诗用屈原、蔡琰作比。屈原一片忠心被逐,其悲愤凄凉之情可想而知,正是这种“初放日”的坎坷遭遇,才有了《离骚》的问世。而《离骚》也正是由于是屈原真情与血泪的凝聚,才流芳千古。蔡琰远离故土,身处胡地时,心中激荡的是“思归”之情,这种情不仅真,而且切,于是便有《悲愤诗》的诞生,令后代远离故土的游子读之潸然泪下。二人都是在情不能已的状态下而写下了心中话,于是这样的创作才有了“鬼神泣”,“天地知”的巨大感染力。袁枚强调真情,认为真情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诗写真情,惟吾所适”,他认为诗的艺术应该是容纳真实思想和真实感情的优美形式。对于《诗经》,历来学者立场观点不同,袁枚则从性灵说出发,着重揭示其抒写性情的真谛,反过来有作为其性灵所强有力的理论支柱[2](P70)。他在《随园诗话》中提到:"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卷五)“三百篇无专主性情”,(卷四)“《三百篇》不著姓名,盖其人直写怀抱,无意于传名,所以真切可爱。今作诗,有意要人知,有学问,有章法,有师承,于是真意少而繁文多。”(卷七)袁枚以此强调写诗要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