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中国川端康成研究的状况.doc

格式:doc   大小:71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川端康成研究的状况.doc

上传人:cjl201702 2020/1/3 文件大小:7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川端康成研究的状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川端康成研究的状况2011级丁小龙201140101132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不仅代表了日本,代表了东方,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因此,川端康成亦是研究日本文学时不能忽略的一个代表。川端康成作品中表现出的“虚无思想”、“物哀之美”、“死亡意识”等则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川端康成的作品早在1942年就曾被译为中文,但大规模译介、研究还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1978年,《外国文艺》创刊号上发表了侍桁的译作《伊豆的歌女》和刘振瀛的译作《水月》,正式拉开了川端文学在中国大规模译介的序幕。我国对于川端康成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一九七九年,在长春召开的日本文学研究会。这次研究会上首次提到了川端康成的文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渭渠先生及其夫人率先翻译了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等作品,大大促进了川端康成的文字在中国的传播。然而一开始川端康成的作品在评论界却是一个有争议的存在。其中就不乏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批判抵制的。有的人认为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是低级的***,将他作品中的歌舞伎视为出卖肉身的娼***;这种看法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与当时我国还叫保守闭塞的社会风气也有一定关系。还有的人则认为川端康成的作品宣扬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容易让人丧失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觉得既然人的终点必然是走向覆灭死亡。中国的川端康成的研究和译介始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时间。中国的川端康成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主要以社会批评学的角度分析川端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国学者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这位作家并分析他的作品,并出版了研究川端康成的论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川端翻译作品的激增和研究氛围的变化,中国的川端康成研究出现了新局面,对这位作家的把握更加全面和深入。由于西方各种现代批评方法的介绍运用和尝试,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和崛起,并对川端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评论者具有了一种更恢宏的视野,具有了在人类文化交融、碰撞中分析被研究对象的眼光,这对于研究川端这样的作家尤为需要。其后的川端康成研究突破了以社会学批评模式阐释川端作品的局限,不再将川端仅作为“新感觉派”作家来研究。首先,研究者越来越注意川端康成与佛教,特别是与禅宗思想的关系。此外,研究者也越来越注意把握川端作品与日本传统美的关系及其虚无思想,并探寻川端的死亡意识和死亡观。从这一视点出发理解《雪国》、《千只鹤》、《睡美人》和其他浮现浓重死亡色彩的作品就比较容易切近川端的实际了。1989年,中国第一部研究川端康成的著作《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问世,这是作者叶渭渠先生多年致力于川端康成译介、研究的心血凝结,它客观地介绍了川端康成的成就,川端文学的形成过程和川端对待客观世界及社会的态度,这对帮助理解川端文学和正确分析川端康成是有积极意义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川端康成的译介已经远不只停留在他的《雪国》、《古都》等名著的翻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