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

上传人:1541767549 2014/3/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瘾疹
【病因病机】
本病之病位在肌肤腠理。多与风邪侵袭、胃肠积热有关。腠理不固,风邪乘虚侵袭,遏于肌肤而成;或体质索虚;或食用鱼虾荤腥食物,以及肠道寄生虫等,导致胃肠积热,复感风邪,使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腠理而发。
【辨证】
主症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成块或成片,高起皮肤,边界清楚,其色或红或白,瘙痒异常,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此起彼伏,反复发作,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若发作与气候变化有明显关系,或疹块以露出部位为重,或兼有外感表证者,为风邪袭表;发作与饮食因素有明显关系,伴有脘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伴有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胃肠积热;久病不愈,热伤阴血,可致血虚风燥之证。
【治疗】

治法疏风和营。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
配穴风邪侵袭者,加外关、风池;胃肠积热者,加足三里、天枢;湿邪较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者,加天突;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
方义曲池、合谷同属阳明,擅开泄,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风邪侵袭、胃肠积热者用之皆宜。本病邪在营血,膈俞为血之会穴,委中又名“血郄”,与血海同用,可调理营血,而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br****题】
某女,20岁,食海鲜后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高起皮肤,边界清楚,色红,瘙痒,伴恶心,肠鸣泄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除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外,应加取
、风池
、天枢
、天枢
、大横
、风池
『正确答案』B

耳针法选神门、肾上腺、内分泌、肺、耳尖、耳背静脉。毫针刺,中强刺激,耳尖、耳背静脉可点刺出血。
二、蛇串疮
【病因病机】
多由肝郁化火、过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热时毒有关。情志不畅,肝经郁火;过食辛辣厚味,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火热时毒,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侵***肌肤、经络而发为疱疹。
【辨证】
主症初起患都皮肤灼热刺痛,皮色发红,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多呈带状分布,多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以腰胁部为最常见。疱疹消失后可遗留顽固性疼痛。
兼见疱疹色鲜红,灼热疼痛,疱壁紧张,口苦,心烦,易怒,脉弦数者,为肝经火毒;疱疹色淡红,起黄白水疱,疱壁易穿破,渗水糜烂,身重腹胀,苔黄腻,脉滑数,为脾胃湿热;疱疹消失后遗留疼痛者,为瘀血滞留,血络不通。
【治疗】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取局部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
主穴局部阿是穴夹脊
配穴肝经郁火盛,加行间、大敦、阳陵泉;脾胃湿热者,加血海、隐白、内庭。
操作毫针泻法。局部阿是穴采用围刺,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1~3点,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或用三棱针点刺疱疹及周围,拔火罐,令出血3~5ml。隐白、大敦也用点刺出巅法。
方义局部阿是穴围刺或点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取夹脊穴,直剌毒邪所留之处,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肝经郁火盛者,用肝经井穴大敦、荥穴行间,胆经合穴阳陵泉,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