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济南朱凤山导游词.doc

格式:doc   大小:66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济南朱凤山导游词.doc

上传人:x11gw27s 2020/1/7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济南朱凤山导游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朱凤山坐落在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郭家庄西南。距市区约15公里。沿旅游路东行,到老港沟镇政府往南,从济莱高速零点往西南约3公里许即可到达。朱凤山旅游风景区,南到卧龙岗,西到老城顶,北到卧龙岭,东到白马岭(又称跑马岭),系由通天寨、老城顶、卧龙岭和跑马岭及山峰环绕的山间谷地组成,唯有东北处可通过一宽仅10余米的狭窄谷口进入,风景景区大门就建在这一入口处。拾级而上,进入景区大门,但见地势豁然开朗,各类林木郁郁葱葱,与大门外荒芜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仿佛进入了世外桃园。难怪人们将这里称为“仙境”,“凤山仙境”由此而来。沿环状线路游览大约三个多小时,可依次欣赏到城堡式山门-仙人洞-杏花湖-菜蔬园-山里人家-山村作坊-雨林谷(欢乐谷)-古藤林-紫金塔-香音寺-达摩秘洞-姊妹柏-小西天-西天洞府-通天沟-枫树王-灵官庙-东流神泉-藏金洞-塔林-南天门后山密林-森林秘道-老君崖-老子洞-滴水崖-桃花峪-桃花源等景点。其中尤以“一寺”(香音寺)、“一塔”(紫金塔)、“两泉”(西天神泉、东流神泉)、“三谷”(老子峪、桃花峪、雨林谷)、四洞(西天洞府、老子洞、藏金洞、达摩秘洞)著名。另外,枫树王、姊妹柏、崖壁古檀、深山古藤等名贵古稀树木也另人称奇。特就主要景点介绍如下。山门:在停车场南侧,坐落着恢宏古朴的朱凤山山门。整个山门为古城墙、城门式结构,通体用巨石砌成,山门墙体高9米、宽4米,、宽4米、深4米,是通往山里的唯一通道。从山门里侧沿台阶可以登临山门城墙顶端,南可观凤山雄姿,北可瞰山村田园风光。在山门内外,有两块巨石镌刻的扁额,外侧为“凤山仙境”,内侧为“世外桃源”。香音寺:又名朱凤寺、乡义寺。正堂是佛祖释迦牟尼,左普贤,右文殊,东殿是阿弥陀佛,左大至势,右观世音,西殿:北面是送子娘娘,南面是送子观音,前堂面南为大肚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菩萨。这座千年古寺院隐藏在朱风山半山腰绿树丛之中。据碑刻及摩崖石刻记载考证:该寺有北齐宰相苏延晕于南北朝北齐武平年间(公元570—576年),捐款修建。第一任主持是道至和尚,他于武平元年(公元570年)带领德源、德洪、德住三弟子来到乡义寺。道至和尚为长清人,自幼出家,系当时一方修道高僧。该寺院历经千年,几经沧桑,至今香火旺盛。寺院面积达一千二百余平方米,院内有大佛殿、观音殿、泰山老母殿,还有送子娘娘殿。四尊玉佛堪称世间罕见。寺庙现主持僧人为仁君(法名)。寺院之内有千年的古桧松两株,有明清两代镌碑八通,有圣水池,四周有高大古树环绕,西、南两面悬崖耸立,翠屏罗列。重峦叠翠,风景优美。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夏季万木葱青,野草翠绿,秋天红叶满山。凤凰台:远望朱凤山,恰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巨大金凤凰,而位于香音寺北面的山顶平台,就是凤凰的头部,故称凤凰台。据传,古时候,每到下雨雾天,常有一只金凤凰栖落此处,一高僧见此,知道此处乃风水宝地,就在此建庙,取名为“朱凤寺”。这里是观揽仙源胜景最佳点。驻足此处,凉风********举目远眺,山峦叠障,阡陌纵横;近观朱风山全景,别致茅屋掩映在绿树丛中,蜿蜒崎岖的登山小道,似一条游龙蜿蜒在峡谷丛林之中。山花片片,绿树丛丛,鸟声啾啾泉溪叮咚,这里是人们登高望远、观景纳凉的佳境地。有古诗云:踏遍青山三千里,方知凤台景色奇。紫金塔下临深壑,朱凤寺里升紫气。通天悬崖绕古藤,西天神泉飞珠玑。不知上界境如何?但迷凤台一席地。姊妹柏:香音寺院内有两株高大苍劲翠柏,高约16米,粗一人难抱。据专家推测,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树龄。桧柏虽历尽千年风雨,仍然苍翠挺拔,葱茏茂盛。使寺院更显古老。关于姐妹桧柏的来历,古人传曰:本寺南面,有一位叫孔万松的老人,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名叫金婵,二女儿名叫玉娟,姊妹两个一心向善,常来香音寺敬香拜佛,并在寺院内栽下两棵桧柏。多少年过去了,金婵、玉娟早已不在,但姐妹栽下的两棵桧柏却一年一年长大。人们称之为“姐妹桧柏”。有诗云:深山古寺越千年,旧朝往事如云烟。姐妹栽柏今犹在,阅尽沧桑在人间。寺院秘室、秘道:在乡义寺寺院东北角隐蔽处的山崖下,有一完全用巨石垒砌而成的建筑,门口紧挨庙宇大殿与山崖的拐角处,内为弮形结构,外观似乎与山崖融为一体,加之其上树藤密布,不仔细看,很难引起人们注意。据传:该建筑距今已有1460多年历史,为寺庙和尚的秘室,人们称之为达摩秘室(洞)。更令人称奇的是,秘室内南侧向外有一隐蔽石门,墙壁上向外有一排活动石块掩蔽的长方形孔洞,据说为保护秘室的射箭孔。综观所处地势,这种设计真是巧妙之极。在清理秘室过程中,还发现更大的谜:在秘室一角几乎紧靠地面处,发现了一个洞口,洞向北侧山中通去,秘洞里面空间很大,深不可测。在紧急情况下,秘室里的人如抵挡不住,可退逃秘洞中,实在不行,据传秘洞往外有秘密出口。真可谓集多重严密抵御于一体。细想146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局面,佛院僧侣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