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文档名称:

离婚率的影响因素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146KB   页数:4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离婚率的影响因素报告.doc

上传人:164922429 2020/1/7 文件大小:1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离婚率的影响因素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离婚率的影响因素摘要:近年来离婚率不断提高,我们运用统计学工具先研究经济因素对离婚率的影响,再加入非经济因素探究综合因素对离婚率的共同影响,最后分析各地区间的差异,得出一定的结论及进行解释说明。小组成员:目录1. 引言 22. 问题提出和界定 23. 部分参考文献的主要内容总结 24. 影响变量的分析 45. 研究方法 66. 数据预处理 77. 经济因素与离婚率的关系分析 : 118. 加入非经济因素之后分析 13相关系数分析 13回归分析 14组合变量 159. 地区数据分析 19江苏 19上海 22青海 24原因分析 2610. 总结 27引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这一功能正在受到冲击与弱化。近期,有调研发现: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省份和城市的离婚率和离结比居高不下,闪婚闪离现象突出,局部地区甚至出现年度离婚对数超过结婚对数的“婚姻赤字”现象。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我国离婚率连续10年递增;2012年全国共有310余万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离婚率增幅首次超过结婚率增幅,2013年攀升到350万对,%。问题提出和界定婚姻是公民的权利,结婚、离婚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结婚或离婚过于功利化,而缺乏应有的道德感和责任担当。极端利己、有悖道德的婚姻往往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伤痛和危害,特别是成为孩子心灵上不可承受之重。究竟是谁动了我们的婚姻?离婚多重根源何在?我们小组决定运用统计学工具来进行解读。我们小组经过讨论确定研究影响我国离婚率的因素,我们运用统计学工具先研究经济因素对离婚率的影响,再加入非经济因素探究综合因素对离婚率的共同影响,最后分析各地区间的差异,得出一定的结论及进行解释说明。部分参考文献的主要内容总结①我国离婚率影响因素研究程明明清华大学在这篇论文中,作者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婚姻情况现状,发现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趋势明显,东北三省离婚率整体偏高,初婚年龄推迟,十五岁一上未婚比例上升,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明显,婚介行业越来越兴盛。同时,作者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且进行了一定的数学建模,得出了以下因素会影响到离婚率的变化:城镇化水平、教育水平、男女教育差异、工作压力——特别是男女工作压力的差别,就业情况的改变以及地区特质等。作者针对以上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性的建议,作为文章的结论。②互联网普及对离婚率的影响李晓敏作者观察到我国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离婚率加速上升,在引证了贝克尔等人的模型后,作者认为,互联网普及可能导致更高的离婚率,原因包括:已婚者可以更加便利地搜寻“第三者”,降低出轨成本、预测到上一点的已婚人士会更少“投资”于婚姻特有的“资本”,如对孩子的教育等、预期到婚后搜索成本较低的单身者会更倾向于选择更低的婚姻质量。但是作者也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反的观点,故作者通过分析2003年~2011年的数据,建立基本计量模型,初步得出了互联网普及率对于离婚率的上升是有显著性的影响的的结论。③中国离婚率的地区差异分析徐安琪叶文振作者观察了我国各个地区的离婚率水平,发现其中具有较大的差异。作者通过经过了前人的学术性分析,选择了社会聚合力和家庭结构等五个变量组合,并且通过这五个变量的分析和选择,初步确定了其中11项变量,并以此建立了我国离婚率地区差异的理论模型。经过对于此理论模型的分析,作者认为家庭结构对于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作用较大,城市化水平、人口流动系数等反应社会聚合力的复合变量也与离婚率呈显著相关。影响变量的分析首先我们先确定经济因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能够比较客观的衡量较为明显体现出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以我们决定采用这一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发展水平地。对于非经济因素,包含的面就比较广,为了更好的体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们经过查阅文献,讨论总结决定采用了互联网普及率、高等教育普及率、文盲率、城镇化水平、性别比这五个指标。据CNNIC统计,中国的网络消费者平均每6个月翻一番,近五年增长了74倍,强大的消费群体为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使得网络消费的效用递增。传统的信息营销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