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吉林省“十一五”规划区域规划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O六年六月1前言(一)背景盐碱地植被恢复和综合开发利用是世界相关国家和机构非常关注的问题,各方面专家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认为碱地不仅可以治理,而且是再生的可利用的资源。“十五”期间,我省大力开展生态省建设,重点进行了盐碱地植被恢复工作;“十一五”期间,生态省建设要在植被恢复基础上,把盐碱地植被恢复和综合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盐碱地生态经济就是要发展盐碱地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科学的、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编制吉林省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土地盐碱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问题。,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有盐碱地约3630万公顷,有75%左右未得到有效治理与合理开发利用。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面积达239万公顷。。世界有关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都在开展盐碱地治理开发利用工作。国外对盐碱地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对盐碱土的地理分布、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30年代建立了以水利措施为中心的灌排、防渗进行盐碱地改良2的基本理论。二战结束后,又提出了盐碱土的化学改良和植物改良措施。近年来又逐步转向耕作土壤的综合治理研究方向。目前国外主要侧重于大型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预报防治,在节约用水与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土壤耕作与施肥、利用土壤改良剂、高矿化水应用以及选育耐盐品种提高作物抗盐力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我国一直重视盐碱地治理利用工作。国内对盐碱地治理利用经历了单项措施到农林水综合措施,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综合治理阶段。50年代主要以农业措施改良为主,60年代利用水利措施,70年代至今开始全面治理工作。“六五”期间,我省利用筛选耐盐碱性强的碱茅草改良盐碱地获得成功;“七五”期间碱茅草改良盐碱地适应区域试验取得了可喜成果,为改良我国内陆盐碱地探索了一条新路。“八五”、“九五”在更广泛领域开展试验,“十五”期间,生态省建设开始启动,采取技术继承和自主创新,成功选育一些品种,特别是创建了羊草人工移栽新技术快速恢复顶级优势植被的新方法,是生物改良盐碱地又一重大技术突破。(二)意义盐碱地是我省重要的土地资源。盐碱地是一种资源,是有潜在价值的土地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市场潜力巨大。盐碱地资源具有多种利用途径,发展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开发水田、旱田,种植经济作物和药材,开发生物质及3生物多样性的保全地。盐碱地改良后可以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对我省西部发展意义重大。我省西部地区盐碱地是导致生态贫困的重要原因,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盐碱地资源,有利于缓解西部生态与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缓解产粮区的粮食压力和人畜争粮矛盾;有利于破解区域发展难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我的现状下,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不仅是确保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对改善我省西部生态环境,改变经济滞后,加快农民增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三)规划范围吉林省盐碱地区域,主要指白城、松原市行政域,以及长春和四平个别县市。(四)规划期2006—2010年(五)规划依据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西部治碱规划4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十一五”规划一、盐碱地概况(一)盐碱地分布现状吉林省盐碱地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据1996年TM图像和1999年野外调查,本区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m的低平原区,尤其在长岭弧形沙带以北的低平原区有集中成片分布的特点,在长岭弧形沙带及其以南的吉林省辖区和高平原区虽亦有盐碱地分布,但面积较小,而且零星。此外,本区盐碱地也有沿古河道以及道路和沿线成带,沿湖泡和村屯边缘呈环带状分布的特点。本区盐碱地具体分布于白城市的洮南、洮北、镇赉、通榆、大安;松原市的长岭、乾安、扶余、前郭、宁江;四平市的双辽、梨树;长春市的农安等13个市县。(二)盐碱地面积据1996年TM图像和1999年野外调查,,,%,,%,,%。各市、县盐碱地轻、中、重度盐碱地面积见下表。5九十年代吉林省西部各市、县盐碱地面积及其比例单位:万公顷市项县目松原市小计白城市小计四平市长春市总计长岭县乾安县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