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品读永州东安吴公塔.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品读永州东安吴公塔.doc

上传人:iris028 2020/1/10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品读永州东安吴公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品读永州东安吴公塔品读永州紫溪第一景:吴公塔【导语】一座古塔被誉为东安“紫溪第一景”,塔形奇特~建造严谨~历经260年风雨磨难~依然屹立挺拔,品读永州今天一起来品读吴公塔的历史沧桑和高超的建筑艺术。东安县紫溪市镇,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自宋雍熙元年(984)至民国36年(1947),为县治所在地。紫溪市镇的紫溪河北岸,紧靠湘桂铁路的石山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砖石塔,名曰“吴公塔”,古称“塔峰插汉”,被誉为“紫溪古城第一景”,成为紫溪镇这一东安千年县治的标志性建筑。清乾隆十四年(1749)冬,时任东安知县吴德润主持,在县城边建造这座塔。起初取名叫“回隆塔”,希望此塔能开启一方文运,“回涧紫水文光射”,主要是起教化作用的。塔还没建好,这位为官清廉、善断讼事的好知县吴公就调走了,建塔工程停了下来。续任县令荆道乾是个为政为人都很正直的厚道人,接着建这转风水、得民心的塔。历时三年,于乾隆十七年(1752)竣工。为纪念前任知县吴德润的为政功绩和亲民爱民的风范,把这塔命名为“吴公塔”。据清光绪《东安县志》记载:“知县吴德润与荆道乾先造浮图,塔建成后,民众将此塔以‘吴公’命名,以示纪念。”1944年,日寇入侵,紫溪镇被夷为平地,全城被毁,县治迫迁白牙市镇,吴公塔侥幸逃过劫难,依然屹立在紫溪河畔,每天,迎着初升的朝阳站立着,以一颗仁慈的心,向这篇神奇的热土致意。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塔,是神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由此可以深入到古人的文化信仰层面。它们不仅在文化传承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体现着高超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特色。【同期】东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馆员雷建林按道理来说今年的6月份的文化遗产申报的时候要公布为第七批国保由于各种原因国务院没有批下来不过我们这些专家和说明有它的独到的特点吴公塔为楼阁式砖石结构建筑,塔形奇特,建造严谨,七层八面,高28米,底座直径11米。第一、二、四、六层周围砌有青条石回廊,可供游人凭栏远眺。第三、五、七层设腰檐。平座、腰檐以青石板为主,檐角凌空飞翘。塔内有石级可回旋至塔顶,空间每层八面八角,顶为藻井。【同期】东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馆员雷建林1它外面这个护栏现在没有了还有里面那个比较曲折的里面那个护栏它们2个组成一体成为一个迷宫一样的线路它就增加了一些登塔的人登塔的情趣这是一个特别在一个就是在这个建筑的地方外观是7层8个面但是里面实际上只有6层这点在我们这个湘南地区起码在我所知道的我们湘南地区来说是独有的其他地方没有的这是一个特点中国古塔的层数外观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其实这与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有关。《周易》上说:“阳卦奇,阴卦偶。”塔是阳的象征,所以就取奇数了。一些成语里也提到了塔,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的塔。而外观的八面造型,不仅能扩大登塔远望的视野,而且还有效地减弱了风力的侵袭。【同期】记者匡一冰来到第四层呢我们发现这里有四块碑刻这些碑刻记录的就是修建和重建吴公塔的史实以及描述着紫水河沿岸的风光“一峰高竖紫水边,紫水长天一色妍;即看紫云天际现,他年青紫羡联翩。”吴公塔建成后,荆道乾邀请当地的文人雅士开了个主题诗会,围绕这座塔吟诗作对,并请人刻在石碑上嵌于塔内,更增添了吴公塔的文化韵味。【同期】东安县文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