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论文:人之行莫大于孝.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文:人之行莫大于孝.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20/1/11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文:人之行莫大于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之行莫大于孝——浅论《论语》《孟子》中孝的思想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孝的思想早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就已产生。《金文诂林》中记载“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可见在我国古代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孝的阐述在今天流传最广的,当属孟子那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代赵歧《十三经注疏》中把“无后为大”理解成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并传播了两千多年。而《孟子》中译文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究竟孟子原意如何,而赵岐是否曲解其意,并以讹传讹。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简单谈谈对《论语》、《孟子》思想内容中有关孝的方面的认识。孝是我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文学中关于此的思想内容当属不少,比如《孝经》就有专门的阐述。而孝更是儒家所推崇和发扬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论语》、《孟子》这两部儒家经典著作中有关孝的思想内容。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论语》记载:“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仁”是孔子强调的作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其地位极其重要。同时在《论语》中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就是关于这一点的论述。在《论语》中,孝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还是精神上的赡养。《论语》中有以下记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即使是家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是不容易的。关键在于“敬”,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与精神上的尊重。《论语》中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是的,即使孝子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赡养已经很到位,对于疾病,他们也是没有办法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所以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在《论语》中,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为不义,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中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就是安亲的重要内容。在《论语》中,孝不仅要求生养,还要求死葬,不仅是对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对死后亡灵的尊重。“慎终追远”,这才是孝的完结。《论语》中有,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说不管长辈是否在世都必须按照礼节来侍奉他们。《论语》中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对于丧葬的礼节,并不是越隆重越是孝,重要的是心,而非物质,这在《论语》中也有记述:“礼,与其奢也,凝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强调“哀戚”的神色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忧伤,而这种忧伤之情是有节制的,要“致乎哀而止”,要“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对于丧祭之事,孝子必须恭敬严肃,《论语》中说:“吾不与祭,如不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