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创设历史环境感悟历史真谛张启来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要看知识目标,更要体现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特别是思想教育,不应是写在教案中的摆设,而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等等。历史教材就是一个德育的载体,其中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历史教师要努力挖掘历史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在讲解中国历史上著名改革的时候,我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从不同侧面感悟历史,规划人生。例如我在讲完“商鞅变法”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了这样的问题:商鞅变法成功了,使秦国旧制度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是,商鞅变法虽然成功了,而商鞅本人却被车裂了;虽然商鞅被车裂了,但变法法令却被沿用了下来。这些都说明什么?这个问题激起同学们思考浪花,同学们为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同学们逐渐取得共识,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商鞅被车裂说明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一定会伺机反扑。历史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但是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得到人们的认同。在讲完“戊戌变法”的时候,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晚期,两国有着相近的社会背景,但是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同学们在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之后,开始了讨论:有的同学说,根据哲学的观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条件的原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他们的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战胜封建势力的程度,所以失败了。有的同学说,当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不可能让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也无从强大。所以说戊戌变法失败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同学们逐渐认识到:社会性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戊戌变法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在讲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时候,我是这样问学生的:你们都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沐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感受着中国这么多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了解了改革开放中的风风雨雨,请你们结合自己以前和现在所学、所见、所闻,谈谈对改革开放的思考和启示。有的同学说:我认为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就必须改革,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动力。正是有了商鞅变法,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一统中国;正是有了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才唤醒了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志士开始武装斗争,要暴力推翻清政府;也正是有了现在不断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才有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只有不断地除旧布新,追求卓越,才能迎来一个个美好的明天。有的同学说: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巨大努力和代价的,有时甚至是巨大的牺牲。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也必然会带来一些阵痛,不也使我们的一些职工下岗了、失业了吗?他们为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牺牲。但是,这种牺牲是必然的,因为没有失业就没有在业职工的努力工作,在业职工也就没有了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