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南海质监简报 (2).doc

格式:doc   大小:41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南海质监简报 (2).doc

上传人:wxc6688 2020/1/13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南海质监简报 (2).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南海质监简报(2006)第二期(总第15期)佛山市南海区质监局办公室编二OO六年三月六日目录一、2006年南海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点二、工作动态我局获评为2005年度市质监系统先进单位我局网站获评为“南海区十佳政务网站”区打假办组织开展卷烟专项打假联合行动2006年南海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点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一年。按照省局“标本兼治,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要求和“一建两争”(建设一流的质监队伍,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争当全国质监系统的排头兵)目标,结合区委区政府“创新、创造;加速、加力”的工作方针,2006年我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各级质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三服务”工作方针,在全面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同时,着力加强技术机构建设,着力加强质监队伍建设,增强质监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为推进南海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2006年我局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健全机制,落实责任,严把食品、特种设备“两个安全关”。(一)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年活动,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1、落实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巡查和普查建档。按照省局“六个推进”和“六个重点”的要求,进一步落实食品监管六项制度,进一步提高巡查覆盖面和巡查频率;加强与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卫生、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全面掌握我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名单和数量,对新增企业要及时普查建档,实行动态管理;尽快落实各镇(街道)监督管理员、协管员、信息员名单,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网络建设。2、加大食品监督检验和专项整治力度。按照食品定期监督检验计划,进一步提高食品监督检验覆盖率,确保对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工作及时到位;大力推进食品专项整治“十百千万工程”,加强对重点镇街、重点企业整治情况的检查,重点推进食品生产企业在进货验收、持续保障环境卫生条件和保证产品质量方面的行为规范。3、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发动我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严格证后监管和无证查处工作,落实日常巡查、回访、年审、强制检验等监管措施,加大对未获证企业的帮扶力度,促使相关企业尽快取证。(二)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着力营造“安全发展”环境。4、继续深入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按照省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检验检测”两个工作责任制的要求,促使安全监察工作落实到位,提高检验质量和覆盖率;实施全过程安全监察,全面开展特种设备行政执法工作,确保各类特种设备的定检率达到上级要求的任务指标。5、继续完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机制。按照省局和市局的要求,切实做好数据的录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让上级及时掌握我区设备数量变化、安全技术状况和隐患整治情况;加快安全监察员队伍建设,要在镇(街道)、村组及企业中建立起兼职安全监察员网络,落实组织领导和教育培训工作,消除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盲区盲点。6、继续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一是全面推进现场监督检查,落实重大危险源监管措施。对易引发重特大事故的危险源,重点单位和设备,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督促隐患整改,督促企业制定事故紧急处置预案,组织救援处置演练。二是按照省局、市局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压力管道、快开门式压力容器、轻小型压力容器、报废报停等设备的专项整治。7、严格行政审批,把好从事特种设备活动的准入关。加强对设备生产、检验检测单位证后监督抽查及后处理工作;进一步深化科所队联动机制,强化对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和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监管。二、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致力提高本地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一)推进“质量兴区”要在“深化”上下功夫。8、继续推进“质量兴区”活动。要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在全省开展质量兴市工作的意见》为契机,总结南海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几年来的经验,根据区委区政府“力争我区2007年实现GDP超千亿元、2008年重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三甲之列”的目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确定未来几年南海“质量兴区”的目标、措施和方法,选择本地有一定影响的产业集群和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开展“质量兴业”、“质量兴企”活动,把质量振兴活动继续引向深入。9、进一步深化名牌带动战略。一要抓好名牌培育。继续完善名牌培育制度,对列入争创名牌计划的产品和企业,予以重点帮扶,积极配合企业做好采标、认证等咨询工作,及时将质量管理、产品认证等信息传递给企业,推动企业全面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二是发挥名牌带动作用。要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着力发挥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创建区域品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在行业、产业中的示范作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