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陈书明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140707陈书明这是一段意义深刻的旅程,让人思考,让人震撼。----题记周六,早晨九点,7班的我们在校门口集合完毕,准备出发。冬日的早晨,大学校园还是那样一如既往的宁静。有说有笑,一行人出了校门,大步行走在路上。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明亮而温暖,映衬出我们的朝气。抬头看了看天上的云朵,我开始疑惑,今天的旅程会是怎样,而我又会看到些什么。是一件件的历史文物?还是大段的人物故事?我是否会觉得无聊?我不知道。当时的我有的只是疑惑和期待。不知不觉,我们到了华侨广场,博物馆已在眼前。穿过前门,我们进入到了博物馆,开始了参观之旅。一进门,我们在博物馆的第一部分:金山寻梦。让我们先看回到19世纪中期,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日益深重,百姓生活愈加困难。于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受到海外的吸引,许多五邑乡村的年轻人漂洋过海去到北美,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方追寻梦想。然而,他们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忍受着恶劣的交通环境,被迫挤在拥挤的船舱中远渡重洋。到岸之后,还得忍受着水土不服和恶劣的环境甚至是其它人的歧视,干着最普通最辛苦的工作来赚取血汗钱。出洋寻梦,许多人为之丧生,但那时的他们没有得选择,那时的他们只有选择接受,选择适应。一部金山寻梦的华侨史是一部交织着血与泪的发展史,当中的辛酸不是简单的话语所能表达的。然而,如同其它地方的华侨一样,靠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五邑先侨在异国他乡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在海外站住了脚。时间回到现在,我走在金山寻梦的展厅,体会着华侨曾经的辛酸:墙上贴着一曲华工歌谣,开头便是:当前难糊口。的确,这便是许多华侨出洋的原因,这是他们的那个时代无奈,迫使他们即使明知凶多吉少也要拼命一搏。墙上贴着几张当时的招工启事,向人们描绘着看似美好的未来,然而,我们都清楚,这其实就是哄骗华工,把华工的“卖猪仔”的谎言罢了。但当时的他们,已是山穷水尽,几乎无路可走。我陷入沉思,心情也随之沉重,出生侨乡的我了解这样的历史,也明白当时的残酷,当这些文物在一次展览在我眼前的时候,曾经的思考又再一次浮现在脑海:当时的人们生活难以继日,现在的我们至少生活安定,当时的人迫不得已无路可走,如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生活?走上台阶,继续向前,在我眼前的是一个19世纪60年代五邑侨乡的小镇布景。布景很简单却很精致。理发摊,打铁铺,食肆,布行,葵叶加工铺等等一应俱全,仿佛真的带我们回到了上个世纪,那时的中国国家落后,百姓贫穷。继续向前,我们登上了一艘船的模型,船不时摇晃,模拟在海上航行的场景,使我有些眩晕。当时出洋需要几个月不止,是否会有人受不了?怎么办?我不知道,但他们没得选择。我看到一个围栏围起的小角落,里面坐着几个出洋华侨的蜡像,他们坐在一起,地上摆着一个木桶和几副碗筷-----这便是当时出洋华侨们真实面临的场景,贫穷和落后使他们不得不踏上未知的旅程去面对未知的挑战。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是艰险,因为对当时极大多数人来说,没人知道他们将会面对什么。然而,如同我所心情沉重的,他们唯有忍受。继续,继续,我走下船,仿佛当年的华人劳工,我看到的是华人在海外各地的场景。在东南亚,在美国,在矿厂,在种植园,在铁路,许许多多的地方,到处都有华人的身影。经过了长久的艰险他们终于踏上未知的土地,用他们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