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地处河北省东南部、隶属沧州市的献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历代县名多变,县境大小不等,隶属州府管辖不同。夏商皆属冀州地。周属幽州地。春秋属燕国地。战国时始有河间(今献县河城街南)之名,因地处禹贡九河之间和属国不得主而得名,为燕赵二载,献县历史沿革大体如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间郡,赵衍、张相如任河间守。汉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置河间国,立赵幽王少子刘群疆为河间王,都乐成(今献县河城街南)。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立皇子刘德为河间王,都乐城。死后被追封为“献王”。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置乐成国,封皇子刘党为乐成王。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更乐成为乐陵县,追封刘开为孝穆皇。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改乐陵为乐成县,封乐成王曹干为河间王,治乐成。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诏书?为司徒,司马融为河间王,后改封为乐成王。北魏和平四年(公元463年),废河间国,改立河间郡,乐成属之。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更乐城县为广城县。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为避皇帝杨广名讳,改广城县为乐寿县。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窦建德于乐寿(今献县县城)称长乐王,置百官,年号丁丑。唐高祖武德元年,夏五凤元年(公元618年),窦建德在乐寿立国号曰“夏”,改元五凤。夏存国四年为唐所灭。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改景城为镇,入乐寿,县境扩大。金天会七年(公元1127年),县筑土建城,乐寿县升为寿州。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更寿州为献州,辖乐寿、交河二县,户五万六百三十二。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由州改为县,因汉代河间国刘德陵在此,故易名“献县”。在近代史上,献县地名也曾有过多次变化。抗日战争时期,献县为三、四、五区划归了当时的临时边区县建国县。1954年建国县撤销,所辖村庄大部分转划给了沧县、河间两县,献县的第七区、第十区,划给了当时的临时县献交县。1949年,献交县撤销,所辖村庄有一半划归了交河和武强。1959年,当时的武强、饶阳、献县三县合并的饶武献,后来国务院正式命名为献县。1962年,饶阳、武强又重新从献县析出,献县保持了现在的面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献县大地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一是汉墓群,二是单桥石桥。汉墓群中的献王陵在全国的汉墓中规模最大,而云台山汉墓是仅次于汉武帝茂陵的第二高陵。单桥石桥则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石雕艺术,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丰富而美丽的传说故事,形成了独特的单桥文化。此外,还有汉代的敦陵、慎陵、毛公墓、贯公墓、乐成侯丁礼、中水侯吕马童、李忠等墓址,隋代的金城宫遗址,明清两代的牛鸾墓、陈瓒墓、张庄天主教堂等。在献县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更是名人辈出,英才不断,先后涌现出了堪称汉朝百官表率的河间献王刘德、《诗经》的传播者毛亨、毛苌、河间国名相张衡、北齐著名数学家信都芳、北齐农学家金丝小枣培育人刘仲思、隋代经学大师刘炫、唐代开元名臣王唆、五代政治家冯道、明左都御史陈瓒、清一代文宗纪晓岚、民族英雄马本斋、哲学泰斗张岱年等英才俊杰,他们或是献县人,或在献县生活过、工作过、他们都在献县的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献县已成为中西文化的交融地,金丝小枣的主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