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中国史学史 名词解释.doc

格式:doc   大小:42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史学史 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20/1/27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史学史 名词解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史官史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学现象,殷朝以来就有了史官,周时史官分工已经很明确,唐朝开始有了史馆制度。史官制度对中国的史学发展有很大关系。史官制度使历史记载一代一代地接续下来,使历朝史料得以保留下来,但史官掌管的范围只限于官府的材料,且史官未见得就有史才、史学,所以质量未见得就高。中国史官制度包括史官设置、史馆机构、官方对修史的政策和规定、官方的史学活动和具体措施等。《尚书》《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文书聚集而成的档案汇编。《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为主的历史记载,尤其以西周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此外也含有部分对往古历史的追述。《尚书》又简称《书》,保存较难,至春秋时孔子曾经加以重新整理和编纂。今本***的《尚书》由三部分不同时期形成的材料构成:古文、今文、和伪古文,一般认为今文28篇较为可靠。今文***《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的记载以纪言为主,记言兼及神情,记事能顾及首尾。《尚书》的题材后人一般分为:典、谟、训、诰、誓、命。但是《洪范》、《禹贡》两篇不属于六类之中。《尚书》仍然处于史学的萌芽阶段。《尚书》形成了明确的历史借鉴思想。《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被立于学官,奉为儒家经典,尊为《诗经》。收录西汉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亦“诗”亦“史”,是研究殷周社会最有价值的史料。有大量记叙西周农奴生产情况的农事诗,有反映两周阶级关系和劳动人民抗争精神的战斗诗,有大量人民控诉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忧国伤时的爱国诗,有大量反映爱情和婚姻的情爱诗,有揭露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内容丰富,是研究上古史的珍贵资料。《春秋》孔子所修《春秋》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著作。以鲁国国史的记事为中心,并且参考诸侯国国史中的史事而修撰《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共记事242年的史事。《春秋》一书所记述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主要为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还涉及自然现象。《春秋》为后人从长时段里了解不同地区历史的发展大势。《春秋》严格遵循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叙史事。《春秋》在记事上略古详今,尤为尊王道而重人事。《春秋》体现在孔子用“春秋笔法”来贯穿他的政治主张,。《春秋》对其后的中国史学的影响是巨大。《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编年体通史的著作。西晋武帝时,是在现河南汲县魏襄王墓中发现的。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大事。当时有人在此墓发现了大批竹书,其中有一部叫《纪年》,后人称为《竹书纪年》。因所发现的竹书称为汲冢竹书,故也有称《汲冢纪年》。该书共13篇,是魏国史官编写的编年体通史。从地域上讲是不够完全的,只有夏~商~西周~晋国~魏国;但起自夏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从时间上讲是通的。《左传》《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学著作,也被认为是解释《春秋》的“传”。《左传》相传作者是左丘明。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的历史记事上限是鲁隐公元年、下限是鲁悼公十四年,共记述255年史事。《左传》丰富了史书的编纂形式。《左传》的记人叙事已经初步具备“传记体”“纪事本末体”的要素。还开创了“史评”“史论”的先河。《左传》善于书写规模宏大的战争,还善于生动的描绘历史人物。《左传》详实了春秋时期民族间的彼此交往和民族间的融合进程。从中大致可了解当时时局的分布和变动,以及彼此相互间的军事冲突、政治交往、经济文化联系、通婚状况。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左传》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成就就是巨大的,地位重要,对后市的影响深远,因此,梁启超曾评价它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国语》《国语》一书记述的事春秋时期的史事,题材上分国记言,属于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一般认为《国语》是战国初期的私人历史撰述,是汇集周王朝和诸侯国的“语”编纂而成的,也并非一人一时所完成的,应有一个撰集的过程。《国语》即使上始于周穆王征犬戎,下迄晋国三家灭智伯。所记之语内容为八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其所记载各国史事详略不等,内容上各国彼此间无联系;叙事在时间上彼此间不连贯,起悬殊。《国语》取材于多种途径及其体例的不严谨,反映出明显的文献资料汇编的性质。《国语》中记载了众多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这是他在先秦史书中的鲜明特色。《国语》在历史的表述上,善于对历史形势和重大历史事件作出简洁经当的总结。《战国策》《战国策》记事从战国到秦朝240多年的历史,原来内容非常杂乱,也不知作者为谁。西汉末年刘向定为33篇,名之为《战国策》。记言的内容都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战国策》分十二国记言,内容取材比《国语》广泛。所记言语更详细,丰富了语言宝库。但仿古的语言有的为了政治需要,有时是为了夸大。《战国策》的写作技巧比《国语》高,其散文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史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