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胎记分类介绍.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胎记分类介绍.doc

上传人:iris028 2020/1/2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胎记分类介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胎记分类介绍赵小忠以下我们列举了常见的几种先天性皮肤色素异常疾病。1、雀斑:为好发于颜面的褐色斑点,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损为黄褐至深褐色针尖至绿豆大斑疹,散在或集簇性分布,界限清楚。好发于颜面,特别是鼻背及眼下方面颊,也可见于颈、肩、上背部及上肢等暴露部位。无自觉症状。常自5--6岁左右开始出现,发病也可更早或更晚。日晒后颜色加深,数目增多。2、咖啡斑:为遗传性皮肤病,可以单独发病,也可发生于多种疾病中,与日晒无关。本病色素斑处的黑素细胞和角朊细胞内黑素增多,黑素细胞活性亢进,产生大量黑素,形成咖啡斑色素沉着。咖啡斑可为多系统疾病的一种标志,如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结节性硬化病、Albright综合征、Silver-Russel综合征、Watsons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斑或斑片,象咖啡和牛奶混合色,故又呈牛奶咖啡斑。3、蒙古斑:又称儿斑,是发生于婴儿腰能部的蓝灰色斑,出生即有,几年后自然消退。常见于东方人或黑人。蒙古斑是真皮网状层中黑色素细胞产生色素的结果,这些黑素细胞是在胚胎发育时,黑色素细胞从神经嵴向表皮移动时,停留在真皮所致。其发生与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因素有关。蒙古斑特殊的灰青色或兰色是由于黑色颗粒位于真皮较深处所致。皮损呈青灰、蓝灰甚至蓝黑色,类圆形或地图形斑或斑片,—12cm大小,甚至更大,色泽一致,边缘模糊。多为单发,偶可多发。皮损最常见于腰骶部和臀部,偶见于股外侧、肩背部,极少发生于胸、腹、四肢和面部。皮损除色素改变外,无其它异常。蒙古斑于胎儿时即存在,出生后一度加重,大多于3—7岁自然消退,不留痕迹。偶尔持续至成年。4、太田痣:本病由日本太田正雄于1938年首先报道,是波及巩膜及受三叉神经支配的面部皮肤的蓝褐色斑状损害,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痣,又称眼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眼皮肤黑变病、眼粘膜与皮肤的黑素细胞增多症等。本病发生与蒙古斑相似,是黑素细胞在胚胎发育时,黑色素细胞从神经嵴向表皮移动时,停留在真皮所致。太田痣好发于有色人种,如东方人及黑人,,,。月2/3的患者出生时即有,其余多在10—20岁之间出现,晚发者亦不少见,少数患者于妊娠时或局部外伤后发生。青春期可变深扩大。皮损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或黄褐色的斑片或密集斑点,斑片边缘常渐变淡,斑点呈集簇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为斑片,边缘为斑点。皮损的颜色因日晒、劳累、月经期、妊娠而加重。本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眶周、额、前额、颧部、颞区和鼻翼,即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二分支分布的区域,单侧分布,偶为双侧性(约10,左右,多以一侧为甚),约2/3的患者同侧巩膜蓝染(44,--74,),结膜、角膜、虹膜、眼底、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眼球后脂肪及眶周骨膜也可累及,颊粘膜、上腭和鼻咽部粘膜亦可受累。皮损可累及头皮、耳廓、颈等部。5、色素痣:又称细胞痣、痣细胞痣或黑素细胞痣。属于黑素细胞系统的良性肿瘤。色素痣的痣细胞起源于皮肤的成色素细胞。黑素细胞良性肿瘤由表皮黑素细胞、痣细胞或真皮成黑素细胞组成。本病发病机理尚不明了。有认为色素细胞在神经嵴到表皮的移动过程中异常集聚于某一局部即成为色素痣,是胚胎发育期的一种发育异常,可能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认为与光老化有关。本病每个人都存在,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婴儿期少见,大多发生于儿童或青春期,往往在发育期明显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