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茨淮新河灌区报告1综合说明茨淮新河是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是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航运、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工程。,横跨茨2河、西淝河、芡河等流域,流域面积6960km。该工程于1971年11月开工建设,1980年春完成。茨淮新河灌区涉及怀远、凤台、潘集、蒙城、利辛、颍泉、颍东7个2县(区),土地面积为3945km,本次论证灌区最终发展规模为305万亩。2本次续建配套灌区土地面积2336km,灌溉面积为201万亩(其中井渠结合灌区面积20万亩)。报告中除第三章“规模论证”部分外,均指本次续建配套灌区范围。灌区沿茨淮新河两岸分布,下游灌区左岸基本以芡河为界,右岸与淮水灌区衔接;中游灌区基本为利辛县灌区,左岸利用西淝河及利阚河输水,右岸利用原有排水沟引水;上游灌区为阜阳地区部分(不含蒙城),右岸与颍水灌区衔接,左岸利用原排水沟输水。1973年,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编制了《茨淮新河灌溉工程规划报告》,设计灌溉面积近期为197万亩,远期为293万亩。水电部以(74)水电计字第,号文批复:“灌区近期规模为197万亩,远景规模可暂不定……”。灌区于1974,1992年间陆续配套建设,目前实灌面积已达165万亩,。灌区利用插花、阚疃、上桥三座大型河道节制闸拦蓄径流,有效调节3库容4350万m。上桥、阚疃两座大型抽水站可从淮河抽水补给茨淮新河。沿茨淮新河建有泵站以及在新河大堤设引水涵闸、在引水渠道两侧分散建灌溉站,在沿河两岸发展灌溉。上桥站总装机6台,共9600KW,抽水能力33120m/s;阚疃站总装机4台,6400KW,抽水能力80m/s。,其中干渠93条,;支渠174条,?1?总长498km;支渠以上各类交叉建筑物930座,其中分水建筑物535座,交通桥395座。灌区配套已完成一级提水站77座,总装机264台、23770kW;二级提水站656座,总装机17220kW,设计控制灌溉面积已达201万亩(部分县、区电灌站设计灌溉面积较原规划情况有一定的变化)。灌区建成以来,效益显著,1998年灌区粮食平均亩产440kg,比工程前增加约220kg。茨淮新河灌区骨干工程已初步具备,但配套程度低,田间配套工程缺乏,已初步配套的面积仅占本次续建配套面积的25%。现有工程经过二、三十年的运行,大多老化失修,加上管理设施不足,水费征收困难等,严重影响了茨淮新河灌区工程效益发挥。灌区所在的阜阳市地下水严重超2采,漏斗区面积达1000km,抽水深度达100,130m,现阜阳市已在插花闸3下建设第二水厂,设计日供水量10万m,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较突出。3灌区原规划中,,。由于作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灌区下游水稻种植比例已达到69%,设计灌溉模数偏小。经本次分析,,;32015水平年,,。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包括插花、阚町、上桥三座大型枢纽加固处理,沿茨淮新河一级抽水站77处更新改造,渠道土方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排水工程、渠道防渗衬砌、田间配套工程,增加管理设施、量水、通讯等设施。规划到2005年,灌区内共需更新改造抽水站657处,总装机36740kW,扩建装机1560kW,新建抽水站总装机9800kW,加固支渠以上各类渠系建筑物837座,新建支渠以上各类渠系建筑物1652座;并对支渠以上骨干渠道进行砼(或加土工膜)防渗衬砌。到2015年,灌区内需累计更新改造抽水站733处,总装机40990kW,扩建装机1560kW,新建抽水站总装机10942kW,加固支渠以上各类渠系建筑物930座,新建支渠以上各类渠系?2?建筑物1835座,支渠以上渠道防渗率达30%,管灌、喷灌、滴灌等发展到12万亩。灌区设计灌溉保证率为75%。规划在灌区内全面推行水稻“浅、晒、深、湿”等节水灌溉制度,通过续建配套,,多年平均综合灌溉定额由现状的424m/亩降低到333340m/亩,,,。根据水资源平衡分析,到2015年,,,。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近期总投资为38510万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资21526万元,田间工程投资11960万元,基本预备费5023万元;到2015年,工程总投资为107736万元,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