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陶渊明的故事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23:20:33星期一东至古今江西的彭泽和安徽的东至,是江水相通、土地相连的两个毗邻县,在东晋时,至德属石城县,东流属彭泽县。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东流是其属下的一个黄菊乡。陶渊明虽然任期短暂,但他经常在东流艺菊,并流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的高尚人格和对汉文学的影响推崇备志,东流人也为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好县官而自豪,早在明代就建立了陶公祠,立主以祀。这座陶公祠,历经500多年的风风雨雨,曾经几易其址,屡修屡建,终于保留至今,成为东至县的历史文物和旅游景点。人们在瞻仰陶公祠后,很想系统全面地了解陶渊明其人,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古藉和历史人物传记,摘录和整理了这篇《陶渊明的故事》,以飨读者。HT5SS〗陶渊明(公元365-427),出生于东晋与宋刘交替的大动乱年代。当时北方为少数民族贵族军阀所统治,南方则有司马氏统治集团在南京建立的东晋王朝。东晋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享受,恣意兼并土地,征收苛捐杂税,使江南人民受到尤其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东晋末年终于爆发了以孙恩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军阀刘裕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不久代晋自立,建立了刘宋王朝。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年,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忠心为定杜韬和苏峻的叛乱中,立下了盖世功勋,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渊明的祖父陶茂字梅九,是陶侃的第七子,由于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愤而辞去了武昌太守之职,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陶渊明之父陶敏是陶茂的第二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为陶茂所钟爱,陶渊明的母亲孟氏是当时的大名士孟嘉之女,婚后一年,即在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六月,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太元七年(公元382年)渊明十八岁时,孟夫人见爱子已经长大成人,于是遵照先夫临谢玄其时正担任兖州刺史要职。当年渊明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时,谢玄也被桓温召入幕府,二人性格相合,互相倾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时隔不久遂成莫逆之交。陶敏临终时曾拉着孟氏的手说:“待渊明儿成人之后,可让他投奔谢玄兄弟,如能得到谢兄指教,我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渊明按照父亲的遗愿,千里迢迢来到广陵,受到了谢玄的热情款待和欢迎,让他先与其子谢焕一起读书习武,准备过段时间正式聘请他到自己军中帮助参谋军事。不料,时过一个多月,突然接到家中来信,说母体欠安,嘱其速回。渊明还来不及接受军中任职,就告别了谢玄一家,踏上了回乡的路途,这一别竞成了陶渊明的终生遗憾。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八月,陶渊明接到了谢焕的来信,报知其父谢玄因招致当时专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世。渊明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一时感到不知所措。他隐约地觉得一切都完了,他的报国壮志,他的复兴陶氏的愿望,他的美好前程,似乎都已随着谢玄的离开人世而化成了泡影。这一天他大声地吟咏吟后,他大碗喝酒,以酒浇愁。过去渊明虽然在逢年过节等喜庆之日,或在亲朋往来时也喝一点儿酒,但都很有节制。然而这一次却醉得整整睡了一天一夜,随后又大病一场,半个月后才逐渐恢复。从此渊明再也离不开酒了,只要一天不喝他就感到四肢无力,浑身不自在,而且每次喝酒总是一醉方休,有时家中无酒,但凡亲朋邻居相邀,他也都欣然前往,大醉方回。醉后,他就坐在宅树之下或吟诗作赋,或放声长啸,以慢慢化解心中的怨愤,常年如此,遂成癖好。这就是陶渊明第一次投军未成,转而嗜酒的一段经历。HT5H〗〖JZHT5SS〗陶渊明的一生都与东园菊圃息息相连,东园中的五柳、青松和一年四季盛开的菊花成了陶渊陶渊明原藉鄱阳人,西晋平吴之后,迁徒到庐江的寻阳(时治江北古兰城,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后来由于曾祖陶侃在平定杜韬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朝廷封为柴桑县候,食邑四千户,于是将家迁到了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从此陶氏世代居此,享名远近。陶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