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曼妥思加可乐桐乡市现代实验中学708班张成亦星期天,我在家里一边吃着曼妥思(一种糖果),一边喝着可乐。一不小心,一粒曼妥思掉进了可乐瓶里。只听得“噗嗤”一声,可乐喷了出来,溅了我一脸。我懵了,下决心要找到这个“罪魁祸首”!我上网搜索曼妥思的成份,却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突然,我看到一则百科:曼妥思加可乐。我赶紧点开,原来,可乐喷出是因为其中的气体——二氧化碳,而这种气体溶于水遵循亨利定律(Henry'slaw),即在一定温度时,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与这种气体的压力成正比。在汽水的生产过程中,工厂会利用高压装置往水里添加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水中,并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灌入饮料瓶中时,一部分二氧化碳会从汽水中溢出,但因为瓶子是封口的,气体出不去,于是瓶内压力比较高,汽水内的二氧化碳含量也能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但当瓶盖突然打开的时候,瓶内气压迅速变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低了。于是此时汽水中的碳酸就是过饱和的状态,而过饱和的碳酸会自发分解出二氧化碳,顺便带出了大量可乐,就像鲸呼喷气一样。气泡的出现类似于空气中水汽的凝结,是一种成核作用,是需要凝结核的。如果你仔细观察过汽水,会发现气泡产生的位置往往固定不动。这些固定的位置可能是杯子上的瑕疵(例如微小的裂缝或是突起),或者是饮料中的杂质,它们被称作起泡点或是成核位置。成核作用是需要能量的:水中本身并没有供气泡容身的空腔,新产生的气体必须打破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挤出一块空间来才能形成气泡。当水中有凝结核时,形成气泡需要的能量就小得多。气泡们也爱偷懒,所以它们几乎都会在固定位置出现。汽水剧烈摇晃后再打开瓶盖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也是因为类似的原理:摇动使饮料瓶中的气体和液体发生了混合,使气体包裹在液体内产生了气泡,瓶盖打开后这些气泡就作为凝结核,促进了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气泡的产生——于是就从瓶口喷了出来。要验证这种说法很简单,摇晃一瓶汽水,但不要马上打开瓶盖,等过了足够长时间,瓶中的气泡都自然消失了再开盖,绝对不会喷。往可乐里加入曼妥思,就相当于加入了大量的起泡点。这种糖看起来表面光滑,但在显微镜下却像是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密集地布满了突起和小坑。这也难怪大量的气泡会在曼妥思的表面产生了。曼妥思沉到可乐底部之后,曼妥斯的密度很高下沉很快,快速的制造出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