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高盛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doc

格式:doc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盛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doc

上传人:w3332654 2016/2/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盛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专业专心专注专业资料参考首选高盛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罗伯特·布伦纳原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二期内容提要本文是罗伯特·布伦纳为西班牙文版《全球动荡经济学》所著序言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当前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去30年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活力的持续下降,这一趋势跨越各个经济周期一直延续至今。资本积累与总需求长期衰弱的根源在于整个经济体系资本回报率严重而无可挽回的下降,其原因主要是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持续过剩。作者在分析了实体经济利润率低迷与泡沫经济膨胀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后认为,本次危机与新世纪初股市泡沫的破裂没有质上的不同:实体经济利润率的低迷不仅未能在经济泡沫的拉动作用下而有所缓解,反而导致泡沫必然走向破裂,并反过来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的颓势。“高盛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这一标题刚好指出了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质。关键词危机;泡沫;利润率;生产能力过剩作者罗伯特·布伦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译者齐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引言当前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展开的危机是大萧条之后最为严重的一次,并且可以想象其严重性将接近大萧条的水平。这是因为,本次危机不仅体现为一场战后时期规模罕见的金融危机,更体现出实体经济并未解决的严重问题,而过去几十年这一问题实际上被债务所掩盖。正是日渐衰弱的资本积累与金融部门崩溃之间越来越强的相互作用,使得政策制定者面对经济下滑趋势无能为力,从而必然引发灾难性的危机。分析家们很自然地把危机的起点定在银行部门和证券市场崩溃的那一刻,就像是确定地震的震中一样。但是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和联储主席伯南克等人,通常否认实体经济深刻、长期、并且日益严重的问题。他们现在承认危机的严重性,但是认为危机的起因就在孤立的金融部门之内,即使金融部门现在已远不是孤立的了。相应地,经济的基本情况毫无疑问仍然是健康的。2008年3月,保尔森告诉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在次贷危机袭来之前,“我们经历了六年坚实的经济增长”。[①]而伯南克自2004年初就开始推广其“大稳健”的提法,认为过去几十年中,多亏了改进的货币政策,经济才更为稳定、通胀率更低,因而经济绩效提高、长期前景看好。[1][2]2008年9月,当金融市场濒于崩溃、保尔森抛出巨额援救计划之时,200位经济学家,其中许多来自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并有不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一封公开信中向国会警告说,“尽管遇到了麻烦,但是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美国私人资本市场给国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为了平息短期扰动而(通过政府干预来)彻底削弱这些市场是极为短视的。”[3]这无疑就是当前的正统说法,至少那时还是。但是再也没有比这更具有误导性的了。当前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去30年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活力的持续下降,这一趋势跨越各个经济周期一直延续至今。资本积累与总需求长期衰弱的根源在于整个体系资本回报率严重而无可挽回的下降,其原因主要是——尽管并非唯一原因——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持续过剩,即供给过剩。1973年长期低迷开始之后,经济管理者就通过规模越来越大的政府和私人借贷来增加需求,以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片刻稳定的代价专业专心专注专业资料参考首选是日益加深的停滞趋势——越来越多债务的积累和化解过剩生产能力的失败使得经济对于刺激越来越迟钝。为了戒除对借贷的依赖,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开始致力于平衡预算,欧盟也紧随其后,到90年代末这一目标已超额实现。从那以后经济总该摆脱国家的不利影响[②],在全能的市场引领下不断前进。但是,这一剧烈转变实际上将整个经济体系的持续停滞暴露了出来,赢利能力和资本积累的深刻问题一点也没有起色。进而需求的萎缩迫使发达资本主义世界在1991-1995年进入战后最为严重的周期性低迷之中,暴露出经济缺少动力的本质,并为一系列重大的金融危机——从日本到英格兰,从斯堪的纳维亚到墨西哥和巴西——开辟了道路。为了挽救局面保证增长,联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日本经济管理者在80年代的相似境况下所采取的最后手段。从那以后,不止是政府,企业和家庭也通过巨额借贷和赤字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借贷成本的减少激活了资产价格,而资产价格空前规模的上涨积累了账面财富,最终账面财富历史性的增长使企业和家庭的行为成为可能。因而,企业和家庭的私人赤字代替了公共赤字。整个过程的关键是持续的廉价信贷供给,联储最终为这一资产市场的动力提供了保证。果不其然,宽松的货币环境贯穿之后的整个时期。投资的衰弱导致企业信贷需求急剧下降。为了压低本国汇率、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并提高美国消费者借贷和购买的能力,东亚各国政府不断购买美元计价资产,导致贷款供给的持续增加。所以长期借贷实际成本持续下降。同时,每逢出现不良征兆联储就会调低联邦基金利率,确保短期利率不会高到危及金融市场的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