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十五《诗经 蒹葭》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2、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形式在诗中的运用。3、积累两诗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议;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词类活用。教学难点:1、理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2、培养学生研究发现能力。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导入课文《蒹葭》被誉为“诗三百”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投入地朗读全诗。二、朗读课文1、以小组为单位散读,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2、背景音乐响起(1)请同学朗诵全诗;(2)师生集体朗读全诗。三、分析全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同学们的朗读颇具感染力,下面就请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1、韵脚苍、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2、叠词苍苍、萋萋、采采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地(无结果)苍苍   为霜   一方   且长   水中央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抒情强烈,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这种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诗经》中“赋”的语言结构形式。四、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明确]:(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2)执著、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美”、“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2、外在的行为往往是内心情感的折射,除此以外,诗人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什么来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A、诗中哪几句是写景?B、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C、它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呢?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