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莫砺锋诗话-16鄰居移居晋?陶渊明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南邻唐?杜甫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唐?白居易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古人选宅,非常讲究择邻,《左传》中就记载着“非宅是卜,惟邻是卜”的谚语。孟母三迁,就是为儿子选择合适的邻居,使他的日常行为有良好的榜样。如今有许多城市居民为了让孩子能进重点中学或重点小学、重点幼儿园,千方百计地迁移到某个“学区”去居住,与孟母的做法形同而实异。南朝梁代的宋季雅有一句名言:“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其目的是与品行高尚的吕僧珍结邻。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上势不两立,但据王铚《默记》记载,王安石曾对其子说:“择邻必须司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现代社会中恐怕找不到“居家事事可法”的好邻居了,可是谁也不愿意与地痞流氓或小偷、妓女为邻,所以我们仍有择邻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择邻几乎没有可行性,原因很简单:若非高官富商,谁能有“千万买邻”的财力,即使你好不容易省吃俭用积了一笔钱,终于买了一套新房,你又哪能知道你未来的芳邻是何种角色,我们只能祈求上苍赐给自己一个好邻居,以免入住新居后日夜提心吊胆。幸亏如今的房地产商人为我们考虑得非常周到,他们制造的住宅都是完全封闭的钢筋水泥笼子。我曾在广州看到一座二十多层的公寓大楼,从一楼直到顶楼的窗户全用铁栏围得严严实实,活像一座大监狱。除了楼梯以外,我们与邻居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空间,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即使我们听到邻居那边发出可疑的声响,也只须透过防盗门上的“猫眼”向外窥视,不必开门多管闲事。我们与邻居的关系最多不过是在楼梯上相遇时互相点头示意,有时结邻多年仍不知对方姓甚名谁,真可谓“白头如新”。初唐诗人王勃曾写过“天涯若比邻”的名句,要是他活到今天,说不定会写出“比邻若天涯”的句子来。我们的祖先不是这样生活的,古代的邻居之间有非常亲密的关系,这在古诗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录。陶渊明的诗写他移居的过程。他听说南村有许多心地纯朴的人,乐于和他们朝夕相处,决意移家南村。几年之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邻居们常常来访问他,大家谈古说今,一起欣赏诗文。杜甫的诗写他访问邻居的经过。那位邻居显然是个隐士,他安贫乐道,热情好客,以至于家里的儿童都习于笑迎宾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也丝毫不受来客的惊扰。门前有一湾澄澈的秋水,小小的渡船便是来客的必经之路。黄昏来临,月色笼罩着白沙翠竹,宾主在柴门外依依道别。白居易的诗表示与友人卜邻的愿望。元八是元宗简,与诗人相交二十馀年,友情甚笃。诗人希望卜居在元八家的东侧,并声明不是要像汉代隐士王君公那样“避世墙东”。诗人想象与友人结邻之后,一片月色照亮两家门前的小路,几株绿杨同时为两家带来春意。诗人还希望子孙都与元家结邻,世世代代享受美好的睦邻关系。我幼年时也曾见过类似的邻居关系。那时阶级斗争的理论虽已发明,但尚未达到“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程度,琼溪镇上的人们还没有在脑子里绷紧阶级斗争的弦,邻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