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郁达夫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的形象【摘要】在沉沦中郁达夫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染有“时代病”,有着多愁善感的性格,耽于幻想;他热爱生活,渴求自由和爱情,却不被人理解;追求而不可得,于是想麻醉自己,但良心又自谴自责;整天过着沙漠般孤寂苦闷的生活,处处受到歧视和欺侮,但又没有与黑暗不合理现实进行搏斗的勇气,感到非常委屈。郁达夫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当时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以及知识分子的形象.【关键词】沉沦病态知识分子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郭沫若引李初梨的话这样评价郁达夫。是的,郁达夫在<沉沦>这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这点经常被时人拿来讨论。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沉沦》中“他”的形象小说的主人公一出场就让人感到一种压抑的感情,身在异乡独自求学的他无疑孤独的,但他的思想是病态的。性格也从开始的忧郁到后来的孤愤越来越诡异。当然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周围的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小说《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房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因为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之后就产生了一种畸形的心态,以及对性的渴望。小说中的他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对性的渴望,使他开始自渎,窥视日本少女洗澡,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因此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诡异。除了忧郁,孤愤是他性格中的另一基本要素。他与世人之间存在一道高高的屏障,离群索居,显然其“愤”是“孤”的了。庸人妒忌他、轻笑他、愚弄他,所以又要“愤”了。两个日本女同学送秋波给日本人而轻视他、中国同学说他有患有精神病,诸如此类,其愤怒了,要复仇。由于孤愤而起的复仇已成了他心理的强烈渴求,所以他仇恨他不满的一切人。他的复仇属于冲动和偏执的,从而导致了最后的死亡。对于《沉沦》这一小说中主人公的印象,相信大多数读者同我一样对此评价是不好。小说中的他不仅没有时下年轻人的朝气,更是时时沉默着,脑袋里还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