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医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摘要:针对医用高等数学课程学生多、课时少、内容抽象、难度大的特点,提出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思路,并探讨案例式教学的团队协作、具体课堂组织和意义,最后总结教学体会。关键词:医用高等数学;案例式教学;医学案例案例式教学起源于1970年的哈佛大学法学院,主要思想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针对性的教学案例进行讲解,通过互动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宗旨。案例式教学与传统“填鸭式”教学不同,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教与学具有积极意义。20世纪80年代,案例式教学被引入我国,并结合学生和学科设置特点,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式教学模式。1医用高等数学的特点医用高等数学作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常采用合班教学方式,每个教学班有2~5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尽管学校各个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但医用高等数学课程普遍存在信息量大、课时少的问题。标准案例式教学要求学生数量少、教学课时多,而数学课程有大量的公式、定理需要演算、推导和证明,每堂课计算量都较大,无法开展标准的案例式教学。我们根据医用高等数学课程的实际内容,将案例式教学穿插到传统教学中,即实施传统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习惯医用高等数学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的主角,“填鸭式”教学使很多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案例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在课堂上转变角色,发挥引导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医学案例编写,逐渐学会如何搜集、归纳案例资料,如何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这能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医学相关案例的选取,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例如,讲解微分方程时,引入静脉一次性注射给药的微分方程C′(t)=-kC(t)和静脉滴注给药的微分方程C′(t)=k1-k2C(t);讲解指数函数时,引入细菌的繁殖规律;讲解统计学知识时,构建医院排队系统模型。这些案例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要了解相关医学背景,让医学与数学相结合。医学案例源于生活,对于医学生来说,通过案例可以更好地体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习更具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论证离不开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体会到处理问题时大家的耐心与包容,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也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式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质量、创新能力、科学素养以及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课堂教学秩序、课堂学习氛围和风气等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案例式教学的内容我校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葛琳等主编的《医用高等数学》教材,全书内容共分8个章节[2]。根据内容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数学与医学的联系,教研室决定选取第三章“导数的应用”、第五章“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