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发热的临床思维发热定义程度之分时间之分发热机制:(1)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pyrogen)和某些体内物。外缘性致热原指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及原虫等;无菌性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体内致热产物主要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2)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外源性致热原均能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白细胞使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又称为白细胞致热原)IL-1(IL-1α、IL-1β)、IL-6、TNF、干扰素、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等(3)非致热原性发热见于: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等;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体温及其波动正常体温:正常人体温:口表(舌下)℃~℃,肛表(肛测法)℃~℃,腋表(腋测法)36℃~37℃。体温变异:—24小时内下午>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和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稍高于正常—高温作业,体温也稍升高—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相对低于青壮年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常见热型稽留热(continus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临床意义: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驰张热(remittentfever)1)、体温>39℃2)、波动>2℃/24小时内3)、最低水平>正常体温临床意义: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等。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特点:1)、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2)、高热期与无热期相互交替。临床意义: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波状热(undulantfever)特点:1)、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缓慢下降至正常。2)、持续数天后又缓慢上升,如此反复多次。临床意义:常见于布鲁氏菌病。原因不眀发热FeverofunknonOringin,FUO经典定义:—热程>2~3周—数次>℃—经入院1周检查未能明确原因FUO的临床思维一、常见病因二、诊断步骤三、治疗原则FUO疾病分类感染性(40%)结缔组织-血管性(20%)肿瘤性(20%)其他(10%)感染性发热常见病种结核病、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布氏杆菌病、腹腔内脓肿或其他部位脓肿、胆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TTEBACUM”其他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艾滋病梅毒莱姆病疟疾弓形虫病深部真菌感染SARS,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