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抗病毒药核苷类,1齐多夫定,叠氮结构拉米夫定司他夫定2伐昔洛韦,缬氨酸结构喷昔洛韦,含有鸟嘌呤结构更昔洛韦,含有鸟嘌呤结构泛昔洛韦,肠壁转化为喷昔洛韦,含有嘌呤结构阿德福韦酯阿昔洛韦,鸟嘌呤结构,孢疹病毒,与艾滋病无关非核苷类奈韦拉平,苯二氮卓酮结构依法韦仑,炔基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沙奎那韦奈非那韦其他类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禽流感,与艾滋病无关扎西他滨核苷类核苷由碱基和糖两部分组成。由五种天然碱基(A,C,T,U,G)中的一种与核糖或脱氧核糖所形成的各种核糖核苷或脱氧核糖核苷称天然核苷,若通过化学修饰改变天然碱基或糖基中的基团后形成的核苷称为人工合成核苷,则这些人工合成核苷就有可能成为天然核苷的抑制剂,抑制病毒或宿主细胞的DNA或RNA聚合酶活性,阻止DNA或RNA的合成,杀灭病毒。核苷其类似物类抗病毒药物依据其结构可以分为非开环类和开环类。,这是此类药物共有的作用机制。齐多夫定(Zidovudine)为胸苷的类似物,在其脱氧核糖部分的3位上以叠氮基取代,它可以对能引起艾滋病的HⅣ和T细胞白血病的RNA肿瘤病毒有抑制作用,为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齐多夫定进入HⅣ感染的细胞内,先由宿主细胞内的胸苷激酶、胸苷酸激酶及核苷二磷酸激酶磷:酸化,生成5′-三磷酸化齐多夫定而发挥作用。齐多夫定对光、热敏感,所以齐多夫定应在15~25℃以下避光保管。齐多夫定胃肠道吸收较好,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0%~70%,半衰期约为1h,在机体组织和脑脊液中较高。齐多夫定进人体内后,经肝脏首过代谢后,快速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5′-氧葡糖醛酸苷代谢物,此代谢物血浆清除半衰期与齐多夫定相似,但没有抗HⅣ作用。另一个代谢产物为3′-氨基-3′-脱氧胸苷,其血浆中浓度很低,可能与骨髓抑制毒性有关。齐多夫定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表现为贫血,因此用药后的患者有30%~40%出现严重贫血和粒细胞减少,需定期进行输血。司他夫定(Stavudine)为脱氧胸苷的脱水产物,引入2′,3′-双键,是不饱和的胸苷衍生物。司他夫定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良好,血浆半衰期比较短,为1-2h,大量的药物以原型从尿中排泄。司他夫定作用机制和齐多夫定相似,进人细胞后,在5′位逐步磷酸化,生成三磷酸酯,从而达到抑制逆转录酶活性,使DNA键断裂的作用。司他夫定对HⅣ-1和HⅣ-2有同等抑制作用,对齐多夫定产生耐药性的HⅣ-病毒株有抑制作用,但骨髓毒性是齐多夫定的1/10以上。司他夫定适用于对齐多夫定、扎西他滨等不能耐受或治疗无效的艾滋病及其相关综合征。拉米夫定(Lamivudine) 是双脱氧硫代胞苷化合物,有β-D-(+)及β-L二(-)两种异构体,两种异构体都具有较强的抗HⅣ-1的作用。但其β-L-(-)的异构体对胞苷-脱氧胞苷脱氨酶的脱氨基作用有拮抗作用。拉米夫定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可达72%~95%,血浆半衰期为2~,因而具有选择性作用。拉米夫定抗病毒作用强而持久,且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临床上可单用或与齐多夫定合用治疗病情恶化的晚期HⅣ感染患者。拉米夫定的骨髓抑制及周围神经毒|生比其他几个核苷衍生物都要小,这可能与其对线粒体DNA聚合酶抑制作用很小有关,但拉米夫定的β-D-(+)异构体的骨髓毒性高出β-L-(-)异构体10倍。扎西他滨(Zalcitabine) 作用机制与齐多夫定相同,在细胞内转化为有活性的三磷酸代谢物,从而竞争性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并可能中止病毒DNA的延长。扎西他滨和齐多夫定联用时,有加合和协同的抗病毒作用,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疾病的发展。扎西他滨口服可经胃肠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为87%~100%,口服后1-2h血药浓度达峰值。扎西他滨较易通过血脑屏障,75%的药物以原型经肾排出。,与拉米夫定合用对HⅣ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并可阻止耐药病毒株的出现及减少毒性反应。(Aciclovir)等。阿昔洛韦(Aciclovir)是开环的鸟苷类似物,可以看成是在糖环中失去C-27和C-3,的嘌呤核菩类似物。阿昔洛韦是第一个上市的开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系广谱抗病毒药物,现已作为抗疱疹病毒的首选药物。阿昔洛韦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水,5%,易溶于水,可供注射用。阿昔洛韦作用机制独特,只在感染的细胞中被病毒的胸苷激酶专一性地在相应于C-5,羟基的位置上磷酸化成单磷酸或二磷酸核苷(在未感染的细胞中不被细胞胸苷激酶磷酸化),而后在细胞酶系中转化为三磷酸形式,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