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艺术与道德艺术,何为艺术呢?查阅百科名片,这样解释到: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音乐、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新汉英大辞典中解释:(文艺)、art、craft(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形状独特而美观的)。可,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中外艺术理论史上不乏见解。但是影响最深远的、争议最多的主要还是聚集在究竟是“外物”之再现还是“内心”之表现上。再现论主要体现为艺术乃是对外在世界的再现或者说是模仿。由于不同思想家对外在世界的理解不同,及艺术对外在世界的模仿程度相异,即便是一个再现论思潮,也并非铁板一块。正如,黑格尔在其名著《美学》中“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与唐代画家张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个持绝对理念说,一个持模仿说。与再现论侧重对外在世界的反映不同,表现论则认为艺术的本质乃是个人的主观精神、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艺术在本质上是艺术家的心灵或心理活动的表现,如果将外部现实或自然作为自己的主题或是宗旨,那也得经由艺术家的心灵而变成内心经验,才能变成艺术。英国的克莱夫·贝尔明确反对艺术的本质是再现的说法,他认为“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他在《艺术》一书中明确提出“艺术乃是有意识的形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观点直接方面,就是大多数学习、从事艺术的人最多只能被称之为艺术学者,只有极其顶尖的才有资格获称为艺术家。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师物还是师心,都是把艺术看做他物的附属,都是一种他物论观点,与此相对的便是自律论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就是艺术之自身,不受外在世界或内心世界的控制。综上可见,对于艺术本质的观点,大体有三种说法:一是对外在世界的反应,二是对内心世界的表现,三是艺术本质就是艺术形式的自身。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衡量人们社会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体系。同样,也是现今社会中,人们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自古以来,无论中西,对于艺术作品的道德要求总是被不断强调。孔子在听音乐时,就明确以道德标准来衡量音乐艺术之高低,他认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矣”,是上品;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虽美却不符合道德要求,不能算是上品。美善的结合,始终是中国的艺术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要求,以致以后的“厚人伦,美教化”,乃至今天的“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一线而贯,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对艺术作品之于道德作用的重视程度。同样,西方也很重视艺术的道德作用,柏拉图《理想国》中要将一些不好的诗人驱逐出去;亚里士多德极力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和净化作用。凡此多尔...事实上,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社会行为规范的思想体系的影响,它或者体现为对一种道德秩序的遵守,或者体现为对一种道德秩序的反叛。正如人们意识中那样,艺术来源于生活,汲灵感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或是大自然。任何的艺术品都是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反映,而伦理道德体系是其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整个时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