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科化学年级高二课时计划2小时授课课题氧化还原反应练习授课日期时间10月29日13时00分—15时00分教学目标1、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掌握2、学生对疑难知识点的提问,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理解程度3、现在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教学设计■【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及讲解作业】(15分钟)■【同步重点知识归纳】(30分钟)■【习题精讲】(30分钟)【专题训练】(30分钟)【能力拓展】(分钟)【真题训练】(分钟)【归纳总结】(10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作业评价1、2、3、4、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学生总结:学生签名:授课教师:教务负责人:日期:年月日※上课内容【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及讲解作业】【同步重点知识归纳】知识梳理:原电池和电解池一、原电池1、原电池的概念: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电流的装置称为原电池,也可以说是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原电池放电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例如铜锌原电池又称丹聂尔电池,其正极是铜极,浸中硫酸溶液中;负极是锌板,浸在硫酸锌溶液中。两种电解质溶液用盐桥勾通,两极用导线相连就组成原电池。平时使用的干电池,是根据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原电池反应属于放热的反应,一般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区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子转移不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有效碰撞完成的,而是还原剂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输送到正极上,氧化剂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完成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电子的转移。两极之间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和外部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构成了闭合回路,使两个电极反应不断进行,发生有序的电子转移过程,产生电流,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但是,需要注意,非氧化还原反应一样可以设计成原电池。从能量转化角度看,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从化学反应角度看,原电池的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外接导线传递给氧化剂,使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a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形成闭合回路。。只要具备前三个条件就可构成原电池。而化学电源因为要求可以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电流,所以除了必须具备原电池的三个构成条件之外,还要求有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说,化学电源必须是原电池,但原电池不一定都能做化学电池。形成前提:总反应为自发的化学反应。:如锌铜原电池,锌作负极,铜作正极;(非金属必须能导电):如锌锰干电池,锌作负极,石墨作正极;:铅蓄电池,铅板作负极,二氧化铅作正极;: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均为铂。:电子流出的一极(负极定义);化合价升高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活泼性相对较强(有时候也要考虑到电解质溶液对两极的影响)金属的一极。(仅适用于原电池)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正极定义);化合价降低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相对不活泼(有时候也要考虑到电解质溶液对两极的影响)的金属或其它导体的一极。(仅适用于原电池)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阳极定义)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阴极定义)在原电池中,外电路为电子导电,电解质溶液中为离子导电。,原电池的装置常用方便而科学的符号来表示。其写法习惯上遵循如下几点规定:一般把负极(如Zn棒与Zn2+离子溶液)写在电池符号表示式的左边,正极(如Cu棒与Cu2+离子溶液)写在电池符号表示式的右边。以化学式表示电池中各物质的组成,溶液要标上活度或浓度(mol/L),若为气体物质应注明其分压(Pa),还应标明当时的温度。如不写出,,气体分压,溶液浓度为1mol/L。以符号“∣”表示不同物相之间的接界,用“‖”表示盐桥。同一相中的不同物质之间用“,”隔开。非金属或气体不导电,因此非金属元素在不同氧化值时构成的氧化还原电对作半电池时,需外加惰性导体(如原电池铂或石墨等)做电极导体。其中,惰性导体不参与电极反应,只起导电(输送或接送电子)的作用,故称为“惰性”电极。按上述规定,Cu-Zn原电池可用如下电池符号表示:(-)Zn(s)∣Zn2+ (C)‖Cu2+ (C)∣Cu(s)(+)理论上,任何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例如反应:Cl2+2H- ═2Cl- +H2此反应可分解为两个半电池反应:负极:2H- ═H2+2e-(氧化反应)正极:Cl2+2e- ═2Cl-(还原反应)该原电池的符号为:(-)Pt∣I2(s)∣I-(C)‖Cl-(C)∣C2(PCL2)∣Pt(+)应用1、直接转换成电能输出的装置。又称化学电池。由于各种型号的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的可逆性很差,放完电后,不能重复使用,故又称一次电池。它通常由正电极、负电极、电解质、隔离物和壳体构成,可制成各种形状和不同尺寸,使用方便。广泛用于工农业、国防工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