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形势与政策课第三讲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1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一):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为时三百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3文明转型历史的必然从要素来看,文明的主体是人;从时间上分,人类文明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石器时代,集体生存,简单的渔猎活动,无科技,为时三百万年--对生态的影响很小,与自然和谐相处铁器、手工农具、畜力,农业经验技术,为时一万年–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的轻微掠夺关系,基本和谐机器的发明(1733凯伊-飞梭、1769瓦特-蒸汽机),工程科学技术,为时三百年—人口爆炸、生产力大发展,人类成为自然的主宰,资源掠夺,环境破坏回归理性,重新审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和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和谐发展4文明转型:知识、,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6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二)xx的快速发展遭遇了资源、、人均能耗低xx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能源消费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我国并不是一个资源大国。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由于过度的资源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生态环境还在迅速恶化,危害日益严重。我国在人口、耕地、淡水、森林、能源、生物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我。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8国内能源资源匮乏探明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大约:煤炭80年、石油15年、天然气30年,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和1/2。,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是造成能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在今后几十年中这种格局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而在发达国家中,其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平均占比为70%左右。就世界平均水平而言,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平均占比也达到了60%左右,煤炭的消费占比仅为30%左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