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6
文档名称:

苏辙佛道会通思想的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8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辙佛道会通思想的研究.pdf

上传人:799474576 2016/2/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辙佛道会通思想的研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要儒释道三教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斗争与融摄后,终于在北宋年间逐渐走向合流,形成以儒为统,融会佛道的“三教合一”局面。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思潮,既是在诸多思想家的推动下完成,也影响了当时的一众学者。苏辙是众多学者中的一位,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思潮带来的影响。作为蜀学学派的中坚力量,苏辙的哲学思想可谓蜀学思想的核心,也最能够代表蜀学学派特点。概而言之,“重人情”与“杂佛道”可算作蜀学最重要的两个特征。而正是这种对于佛道的宽容态度,令苏辙提出了不同于正统儒生将三教归于儒学的主张,他提出了一个超越学派门第之见的概念——“至道’’——以统摄儒释道三家。事实上,“至道”在本质上更趋向于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相关概念,以此为“三教合一”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且认为“至道”与儒为道器关系,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使蜀学成为理学家的攻击对象。研究苏辙的佛道会通思想,需要发掘其思想中的独特之处。苏辙曾言:“老佛同一源,出山便异流。”表现出对于佛道关系的一种理解。在苏辙看来,佛道共有一个源头,也就是“至道”,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分离为二家。这种溯源意识成为了苏辙佛道会通思想的闪光点。基于佛道的同源关系,“至道”既具有道家哲学中“道”的特点,即超越时空、不可言说、遍满万物等,又有佛教哲学中的“中道扎I生质,即不落二边、非有非无、即有即无。苏辙将佛道会通思想运用于理论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佛解老,如《道德真经注》;一是以老解佛,如《书传灯录后》。苏辙在注解《道德经》时,十分注意融佛以解老,并将核心落实到¨I生”这个概念上。苏辙认为“道在人日性”,“性”即为“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因此“性”承接了“道”的一系列特点。同时,苏辙将禅宗中对于心性论的见解融会其中,使得“性”又被释为人之“本性”,具有“本自清净”的特点。人若要回归本性,则需“去妄”,消除一众妄念的蒙蔽,才能够现出“清净本性",这正同于禅宗“明心见性”的主张。通过对《书传灯录后》中相关文字的分析,可以发现苏辙以老解佛的理论实践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是将《楞严经》“六用不行,返流全一”与《道德经》中“(夷、希、微)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互证,指出佛道二家都有关于合于至道之本性的描述。其二是苏辙对佛教术语“无为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传统上的“无为之法”应为“以无为法”,即效法于“无”(道),从中可见道家哲学影响。修养论方面,也体现出苏辙在佛道会通问题上的看法。首先是佛道相通的修养对象。虽然道家言“气”,佛家日“心”,但在苏辙这里,“心”与“气”不仅联系密切,一损俱损,甚至可视为一体。同时,在苏辙思想中,“心”与“气”因直接与外物相接,具有可善可恶的屙I生,都是需要在主观上进行抑制的对象,既不能一味保护,也不能放任自流。第二,是佛道会通的渐修法。佛教中的“坐禅”与道家中的的“坐忘”无论在形式还是修养过程上都十分相似。道家通过“忘名”、“忘身”以期达到的境界实则同佛家所言“寂灭”类似,都是从“心”上去除所念,消灭“自我”,从而消融于宇宙万物。这样的修养不仅使得苏辙体道更深,更使他在谪居期间得以保持良好心态。最后,苏辙在作品中多以“维摩诘”或“支离疏”白喻。在分析过这两个人物形象内涵后,可以看出苏辙以此为喻的心理,既有对自己病体的自嘲,也有作为****道者的对于至道大德的无限向往。关键词:petitionandintermingling,Confucianism,BuddhismandTaoismhadfinallyconsolidatedduringtheNorthemSongdynastyyearsandformedtheconceptofthe‘‘threereligionsunity”.Thistrendofthoughtwasdrivenbynumerousthinkers,andatthesametime,influencedthemaswell。SuZhe,asoneofthelargenumberofscholarsinvolvedinthisphenomenon,’moncharacteristicIngeneral,“thinkhighlyofhumannature’’and‘‘integratingBuddhismandTaoism'’CanbeclassifiedastwoofShuschool’’temporaryorthodoxConfucianschol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