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语文要唤醒沉睡的人.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要唤醒沉睡的人.doc

上传人:飞扬的岁月 2020/2/1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要唤醒沉睡的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语文要唤醒沉睡的人张建房有人说语文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也有人说语文是人学。但语文教学的现实境遇却是,语文与人严重疏离。语文几乎成为最不受欢迎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上,最常看到的景象是学生打瞌睡。为什么打瞌睡?因为真正的人没有觉醒。教师看上去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应该是觉醒状态吧,但其实他也在沉睡。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方法在舞蹈,技术在舞蹈,各种时髦的理论在舞蹈,甚至是教参、教案选在舞蹈,而教师自己的心灵、个性却不在场。造成这种状况,责任首先在教师,因为正是教师的人格缺失,才造成了学生的灵魂逃逸。因为只有人才能唤醒人,冰冷的方法、技术等只能让人退避三舍。教材中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那里面原本是有人的——因为它们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记录。阅读教学本应展开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总走极端:要么偏重语言形式,追求语言的客观规律;要么偏重内容,搞空洞的人文,(我并不反对真正的人文)甚至搞政治挂帅。这两种极端从根本上讲都脱离了人。语言和语文诚然都有自己的规律,但决不是纯客观的规律。人不是按语法去表达,也不是按文章作法去写作,而是从自己的境遇出发,按照自己的心灵去表达。这种情况在经典作品中表现尤其突出:《离骚》和《史记》的语词不同,李白和杜甫的句法不同(文学史上有李白句法和杜甫句法之说),《三国》和《水浒》的旨趣迥异,这些不同的语词、句法和旨趣形成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对规律的顽强追求,使作家的言语个性、风格、、特别是灵性被排斥在语文的视野之外。至于泛人文性的无限拓展、随意生发,由于忽视了文本,忽视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最终也忽视了学生的言语经验和言语积累。这两种极端都是目中无人的,它们既看不到文本中的人,也看不到课堂上的人。它们不懂得文本承载着作家的言语生命,是作家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表征,也不懂得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构他们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激活文本中作家的言语生命。譬如读李白的《将进酒》,怎么可以只睹文字,不见作家的性情呢?读这首诗,会看见谪仙李白怀一腔悲愤,翩然而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读这样的诗篇,真如酒入豪肠,令人胸胆开张。读这样的诗篇,如果熏不出一点性情,一点豪气,而单纯学****太白的文字,如何能够学得!因为太白的文字和他的性情、豪气是长在一起的。教师在激活文本中作家的言语生命的同时,还要激活自己的个性。李白只有一个,教师却有无数。历史的李白已成古人,但他睡在他的文字里。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热力——包括经验、学养和***,去唤醒沉睡的大师。而大师一旦被唤醒,他就不再是历史的大师,而是已经“着我之色”的大师。只有“着我之色”的大师,才是活生生的大师,富有神采的大师,他也才可能从文字中走出来,走进教师的话语,走进学生的心田。这样的课堂,必定是生龙活虎一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不会瞌睡的。其实从逻辑上讲,教师应该首先激活自己的个性,才有可能激活文本中的大师,因为大师是不会自己无缘无故的从文字里跳出来的。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只有知识,没有学养,只有技巧,没有***,那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激活大师。我们很多沉闷的课堂大概都与此有关。关于作文,借用一个时髦的字眼,也是最让学生郁闷的。一到写作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