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不偏,庸不易.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不偏,庸不易.doc

上传人:cjl201702 2020/2/14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不偏,庸不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不偏,庸不易选《中庸》一籍,以作中国思想史经典作读书文评,心有惶惶。孔子曾曰:“中庸其难哉。”便暗自惶恐才疏学浅,经历寡少,无以论道。但细读《中庸》后,由“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启发开去,于我心有戚戚,撰录几点读书笔记,斗胆谈谈自己的几点读书感悟。首先,细读《中庸》前,必先了解其成书过程。据查证,《中庸》一书最初并非独立存篇,而是作为《礼记》中的第31篇。一直未引起历代注疏家注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家典籍丧失殆尽。西汉宣帝时,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中辑录了《礼记》49篇。但《礼记》自西汉问世后,虽有人整理注释,但因为主要是典章制度书籍,亦未能引人重视。直到唐代韩愈、李翱强调《大学》、《中庸》的重要性,看成与《孟子》同样重要的“经书”,《中庸》才得到重视。到了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大为尊崇《中庸》,看成“孔门传授心法”。理学家朱熹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重新校定章句并作注释,殚精竭虑完成《四书章句集注》,强调《中庸》“提挈纲维,开示蕴奥,历选前圣之书,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对《中庸》做出极高的评价。由此,四书并行,成为了继五经立于学官之后,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又一件大事。《中庸》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经典,因其本体论、哲理思辨性和严谨体系性,成为《四书》中最难理解而争议最多的一部书。阅读理解《中庸》之不易,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如是说道:“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篇,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即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著,论述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中庸》写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儒家中庸的含义不是平庸的意思,而是适中,无过无不及的意思。《三字经》对中庸进行了论述为:“中不偏,庸不易。”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适中的意思,不易是不改变的意思。即中庸就是坚持适中,不偏不倚。中庸有三个主要原则:其一是慎独修身,是于自我而言的。即“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为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其二是忠恕宽容,是如何对待他人的方式。即“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意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他人,同《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三是至诚尽性,是中庸的完美境界,是对整体而言的。即“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从而发挥众人和万物的本性,使整体繁荣。这一点与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的表述是异曲同工的。亚当·斯密说:“人,天生就是要有所作为,天生就是要运用他的各种才能,以便在他自己和他人的外在环境中,促成各种似乎最有利于全人类幸福的改变。”亚当·斯密推崇正义,从而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便人类有所作为。而《中庸》推崇真诚,从而使人类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使整体繁荣。《中庸》还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中庸”的影响。从正面讲,达到中庸可以使万物繁荣。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