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完美版.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完美版.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20/2/15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完美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郴州市一中林小茜一、***导入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二、知人论世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10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课文背景(见教材P68注释①)四、自由诵读诵读要求: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2、请标出船行途中的各处景点及其特征描绘的句子。五、探究赏析(一)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主要内容: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同远及近。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二)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国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一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三)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1、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2、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3、写“俊鹘抟水禽”。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