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包法利夫人评论.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包法利夫人评论.doc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0/2/16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包法利夫人评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经典的叙事和“理想与现实”话题的当代延伸——《包法利夫人》文本分析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写于1851年9月,1856年4月定稿,历时近五年之久,最早刊登在《巴黎杂志》上,作者因为这部小说还受到当时法国官方的传讯,理由是伤风败俗、侮辱宗教和道德。但该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转折,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如今这部小书依然被众多读者爱不释手,颇受追捧,这也再次证明了,优秀之作具有脱离了创作语境、在完全无功利的心态中被阅读的特性。在这里,完全能够借用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的话:“每一件文学作品都只是一种特定语言中文字语汇的选择,正如一件雕塑,是一块削去了某些部分的大理石一样。”笔者试图利用一些文学批评的方法探寻该文本的艺术魅力。一、流畅的顺叙和零聚焦叙述通常人们相信,自然的叙述顺序应当是文本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一致。我国的很多经典的带有史传性质的文学,采用的叙事时序就是顺序,如《三国演义》,第一回,从“建宁二年四月望日”皇宫出现妖孽、蔡邕上书、十常侍作乱开始,引出黄巾军,然后是桃园三结义……叙述就这样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福楼拜的这部《包法利夫人》也是基本按照这种顺时序叙述。从包法利小时候写起,读书、取寡妇为妻、为爱玛父亲卢欧老爹治病、妻死、娶爱玛……该文本的叙述比较符合这种一致性,给读者讲述的故事具有脉络清晰的流畅性,读者能够紧随叙述者的节奏,一步一步地见证人物情绪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传统的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此外还有第二人称,即以“你”为故事中人物的这样一种特殊叙述方式。法国学者热奈特则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他将它们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其中,“零聚焦”是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都知道的多。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包法利夫人》所运用的就是热奈特所称的“零聚焦”叙述,作者所发出的叙述者声音在读者看来还是比较客观的,他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文本中的角色,而是按照一定的客观事件的发展规律进行的。作者运用这种叙述视角,能够获得无限的自由,能够对事件进行完全的控制,然而,作者却没有剥夺读者探索和解释作品的权力。在文本的开始,写包法利读书从医等阶段,作者把视角一直都投放在包法利的身上。当爱玛出现,便慢慢把爱玛变作叙述的焦点。这种视角的转换,显得自然而然,有利于把故事中所有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不容忽视的是,该文本也运用了内视角的叙述,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和直接引语的运用,增加了现场感,从而带动读者,共同完成作品的创造。有时作者会将视角转向人物内心,如在莱昂与爱玛约会之后,“现在的莱昂已经被爱玛完全驯服,她是价值观与好恶都被他统统接受。有时他甚至自问他和爱玛之间究竟谁是谁的情妇!但无论如何,他又没有办法拒绝,因为爱玛风情万种,又温柔有加,他对她的依恋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哪里还有力量脱身出来呢?天哪!她这种本事是从哪儿来的?简直是出神入化!”这样的叙述方式,可能或多或少带有人物的主观因素,然而,却让读者更加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变化。作品中堪称经典的写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