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7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doc

上传人:1660287**** 2020/2/17 文件大小: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摘要:文章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结合新工科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引入工程认证教育理念,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介绍了新工科下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发展,人才创新能力代表了国际竞争能力,而学校的工程教育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IT产业的快速发展要靠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为了适应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要求,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专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工程专业,加强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到来,将深刻变革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技术创新也对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有强烈需求[1-3]。一、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重理论、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通过对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和软件企业招聘信息的调研发现,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水平偏低、结构失衡。出现了学生找不到工作,软件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这种现状要求高校改革和完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等。(二)实践条件缺乏,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加强兰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近几年的实验和实训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实验环节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但实训基地尚不能满足需求,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项目较多,实战项目少,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三)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需求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以高学历、高职称为主,教师学术能力强,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师较少,不能适应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四)当前的培养方案和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高校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接触不到最新的开发工具和工程技术知识,同时,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积累不够,学生成材比率不高。(五)学生团队意识不强,沟通能力差学生实验和课程设计都是以单个学生为单位,培养过程中缺少团队项目的训练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且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沟通能力比较差。二、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构建“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软件学院成立了由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和企业高管组成的校企联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和定期修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和新工科的教学体系,即深入企业及各用人单位,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工作范围;采用专业行业分析方法,进行软件工程领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确定,撰写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表,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软件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建立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及专业实****课程等构成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专业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确保学生学会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安排实践教学,使人才培养过程最大限度贴近企业需求。(二)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学院聘请企业高管和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优秀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