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育人为本_育德为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长期以来,河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资助政策,特别是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以来,多方筹措资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奖、贷、助、勤、减、免、补、缓”等措施相结合的经济资助体系,并通过“诚信校园行”系列诚信教育活动为依托,结合心理咨询辅导等多项措施相互补充,构建了一个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并重的“双助”援困系统。一、资助体系与育人相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把坚持“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一所大学,全部工作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因此学生资助工作要以育人为出发点,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除经济外的成长、成才等多方面问题。目前,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助学奖学金为主的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临时困难补助制度;减免学费制度。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但是由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趋于多元化,高校许多贫困家庭学生因为经济困难伴生了很多问题,往往难以和普通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贫困家庭学生成才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因此,河南农业大学立足于传统经济资助,建立起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助学体系。学生资助工作作为高校一项日常事务性工作,贯穿学生求学的始终,因此,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实现“心理脱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压力转化为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出现问题;二是自尊心、自我否定感强烈;三是自我意识出现偏差,自我认识不足。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脱贫主要可从心理辅导、社会实践和提高能力三个环节着手。团体心理辅导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释放心中的压力,为解决问题寻找方法,是社会实践和提高能力这两个环节的心理基础;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克服自卑心理等,同时反过来促进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能力不仅缩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经济困难学生的差距,提高其自信心,而且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为参与社会实践增加信心。针对这些环节河南农业大学设立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成立了心理协会,开通了心理热线,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测试等一系列活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我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为广大贫困生提供了创业锻炼的机会,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起信心。由于经济资助和心理辅导体系较为完善有力,逐步培养了贫困生正视贫困、正确对待贫困的心态,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自觉接受资助,敢于贷款,勇于勤工俭学的优良作风。其次,学校教育应以倡导诚信为本、诚实做人为基本宗旨。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它是以大学生这类高文化知识群体所应当具有的信用品格,以个人信用向银行获得的贷款,贷款银行是授信人,贷款学生是受信人,贷款学生是否守信,在校期间是否按合同按时缴息,毕业后能否履行合同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