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园林史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园林史论文.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2/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园林史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浅析摘要: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和骨架。诗意影响着园艺,许多园林以再现诗意自然水景为主题,诗情画意的理水手法赋予水以更深的文化内涵。其理水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是精髓之一,现代园林理水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汇之以现代艺术的特质,进而塑造出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现代水环境。关键词:,仁者乐山。水的清澈象征人的明智,水的流动表示智者的探索。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因此水成为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早在三干多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我国园林游乐的内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无园不水”之说。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走进哪个园林,人们只有看到水,才会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有水,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国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启发陶冶着我们后来者的心智,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在中国的造园史上,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理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修建的“灵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造的水景园——兰池宫;汉代的“铜龙吐水”被认为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个喷泉水景;唐代的曲江,开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明末计成所作造园名著《园冶》中,总结了造园中的理水原则:“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水文化。。“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山,给人以古老苍劲之感,丰富了园林的立体空间。水,开拓了园林的平面疆域,以其舒缓给人以宁静幽深之美。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相依,相得益彰。中国园林以再现自然著称于世,掇山理水是中国造园技法之精华。大禹筑台修池重在治水之功用,周文王建灵台、灵沼意在禀承天命,团结乡党。筑台凿沼既是对神灵世界的摹仿,也是对现实环境的改造,享神、治水双重作用兼而有之。《括地志》记周文王的灵台在唐初的遗址,仍“高二丈,周回一百二十步也”。这种大规模的模山范水活动至秦始皇、汉武帝时达到了高潮。《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书·郊祀志》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秦始皇、汉武帝因迷信神仙方术向往海上仙山而创建的“一池三山”的山水格局,遂成为后世帝王宫苑掇山理水的范本。隋炀帝筑西苑,人工开凿“北海”,中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山,“相去各三百步,山高出水百余尺。”唐大明宫苑林区中央为太液池,池中蓬莱山耸立,山顶建亭。北宋徽宗作艮岳,立蓬壶堂于曲江池中。金人灭宋,迁都中都,亦于西苑太液池中的蓬莱山上建广寒宫。明、清时北京的西苑(又称三海),其整体布局即仿海中三山:北海的琼岛,南海的瀛台,中南海的“水云榭”。同样,圆明园中也设有蓬岛瑶台、方壶胜境等处景点。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中,也建有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三洲;“一池三山”作为中国园林山水处理技法的一条主线而逐渐趋于成熟。,水被认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水的品格及特征,使文人雅士亲近于水,“卧石听泉”、“曲水流觞”、“寄情山水”成为古代高尚的娱乐活动。更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